说起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补贴,大概分为三种类型,但是不同类型的退休补贴,其作用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阶段,退休补贴的性质也是不一样的,不完全是同一回事。
我们经常看到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补贴,主要出现在这三种情形之下。一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按照老办法计算的养老金中,第一次出现的退休补贴的这个名词,在人社部发(2015)28号文件中有明确的表述;二是计算视同缴费指数是第二次出现退休补贴,是用来计算视同缴费指数的;三是退休后的退休生活补贴,是由原单位发放的。
在人社部发(2015)28号文件关于中人的过渡这一段的表述中,指出在改革退休的中人设立10年过渡期。养老金按照新老办法对比计算。在老办法的养老金计算中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2014年9月本人的基本工资标准,这个基本工资标准,是本人退休前职务、职级对应的工资标准,其计算办法是按照工龄的比例计发。
第二部分是本人退休前的职务、职级对应2014年9月对应的退休补贴标准。这个退休补贴标准是过去按照老办法退休的人都会有的。凡是在2014年9月30日之前退休的人,退休费都包含了基本退休费、退休补贴两个部分。
第三部分是按照国办发(2015)3号文件相应增加的退休费标准。按照国办发(2015)3号文件规定,凡是在2014年9月30日之前退休的人员,从2014年10月开始,按照本人退休前的职务、职级和专业技术职称增加退休费。
人社部发(2015)28号文件规定中提出的退休补贴,是按照老办法退休计算退休费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按照退休前的职务、职级和专业技术职称来确定的标准,这个退休补贴作为退休金的组成部分,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不管是按照老办法退休人员的退休费中,还是中人的养老金中,计算过程中都包含了退休补贴这个因素。
第二次出现的退休补贴,主要退休中人养老金计算中,出现在视同缴费指数的确定中。机关事业单位中人的养老金是按照新老办法对比计算,在新办法计算的养老金中,有一个比较关键的数据,那就是平均缴费指数和视同缴费指数。
平均缴费指数是实际缴费指数和视同缴费指数综合计算的后的指数,主要用于计算基础养老金;视同缴费指数,主要视同缴费年限阶段确定的指数。视同缴费年限由于没有实际缴费无法计算缴费指数,但为了计算养老金也需要确定一个指数,这就是视同缴费指数。
视同缴费指数是按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前所担任的职务、职级和专业技术职称来确定的。比如公务员是按照职务或是职级指数、级别指数、退休补贴指数来确定的,其中退休补贴指数占的比重比较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按照退休前的岗位等级来确定,包括岗位指数、薪级指数、退休补贴指数。
在计算视同缴费指数中退休补贴指数,既是退休前职务、职级和专业技术职称的退休补贴标准,在新办法计算养老金中的一种体现。退休补贴标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退休补贴指数的高低,也决定了视同缴费指数的高低。
视同缴费指数的高低,决定了平均缴费指数的高低,也决定了基础养老金的高低;视同缴费指数的高低决定了过渡性养老金的高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过渡性养老金,由于视同缴费年限比较长,过渡系数高于基础养老金的计算系数,所以很多人的过渡性养老金都会高于基础养老金。
虽然退休补贴只是作为计算视同缴费指数的一个数据类型,但最终的作用还是体现在养老金之中。在老办法计算的养老金体现在退休费中,在新办法计算的养老金体现在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之中,最终按照新老办法对比,根据十年过渡期的比例计发的养老金中,也体现了退休补贴在内。这个阶段的退休补贴也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每月要发到退休人员的银行账户中。
第三个部分的退休补贴是在退休后。第三次出现的退休补贴也称为退休生活补贴,主要是指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统筹外补贴。第一次按照老办法计算的退休费中的生活补贴、第二次按照新老办法对比计算确定养老金中的退休补贴属于统筹内的退休补贴。
统筹内的退休补贴是人人有份,不管是按照老办法计算的退休费,还是新老办法对比计算的养老金,养老金中都包含了退休补贴,但都属于退休费或是养老金的一个部分,是由养老保险基金统一发放的,这就是统筹内的含义。
统筹外的退休补贴,由于经费支出是由原单位支出,原单位支出虽然也是财政支出,但是否发放统筹外的退休补贴,要根据当地财政情况来决定。有的地方发,有的地方不发,有的地方是公务员发,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不发。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是发放统筹外退休补贴的直接因素。
综上所述,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享受退休补贴分别在老办法计算的退休费中,在中人新老办法对比计算的养老金中体现,虽然是计算的数据,但最终结果体现的还是真金白银,属于统筹养老金的组成部分;退休后的由原单位发放的退休补贴,属于统筹外的费用,是由当地政府根据财政情况来决定是否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