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高度重视极端高温天气造成的“八大风险”

沃惜灵 2024-06-22 07:07:29

作者:沃德研究院课题组

连日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部分地区达到44℃,甚至打破6月最高纪录甚至观测史纪录。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午后地表温度达到60℃,局地甚至可超70℃。本轮高温不仅连续多日不断,一天中高温的持续时间也达到8小时甚至10小时以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部分地区高温甚至从10点前后就开始,到了晚上19至20点才结束。本轮高温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日最高气温有极端性。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北方地区高温还将继续发展,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部分地区的日最高气温可达到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极端高温不但直接危及人体健康,还会加剧干旱、引发山火,给农业生产和城市供电系统带来冲击,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

一、极端高温带来的“八大风险”

(一)农业减产。

极端高温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尤为显著。持续的高温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甚至枯萎死亡,从而造成粮食减产。这轮高温以来,河南、山东等多地,已经出现大面积农田严重干旱,农作物缺水枯萎,如得不到补水浇灌,今年夏季收成可能出现严重减产。此外,高温还会加剧病虫害的传播,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粮食减产将直接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

(二)生命健康受到威胁。

极端高温导致民众工作和生活环境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在户外作业的民工和农民,多地已经出现户外作业人员中暑晕倒在地,再就是老年和幼儿在高温下,更易激发疾病,多地医院因高温致病的就诊量已经明显激进,此轮高温如果再持续不降,将严重影响和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三)交通运输面临威胁。

极端高温天气会导致道路沥青软化、膨胀,甚至融化,一些桥梁也会因为高温出现热胀出现断裂,将严重影响道路的安全性和通行能力。此外,极端高温还可能引发车辆故障,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这些因素都会对交通运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运输成本上升,物流效率降低,影响国民经济生产运行。

(四)旅游业面临下滑风险。

极端高温天气往往伴随着高温预警和旅游安全提示,使得许多游客选择减少外出或取消旅游计划。这将导致游客减少和旅游业的收入下滑,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面临生存压力。

(五)能源安全面临供给不足风险。

全国大面积极端高温天气情况下,使得人们对空调、电扇等制冷设备的需求大幅增加,导致电力需求激增,给能源保供带来压力。从供电侧来看,温高雨少会导致水力发电不足,给蓄水发电保供带来影响。同时,高温还会影响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增加故障率。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电力供应压力加大,可能出现供电不足的情况。

(六)地质灾害增多风险。

极端高温天气下,森林和草原极易出现火灾,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些山区特别是高速公路和铁路两旁,容易因土质开裂而出现垮塌,严重威胁交通安全。再就是,全国一些仓储容易受连续的极端高温天气影响,而引发火灾。

(七)农民返贫风险。

此轮全国大范围出现连续的极端高温天气,必然影响受灾地区农民的收成和收入,很多家庭可能因为“颗粒无收”,直接返贫,生活面临困难。再就是受灾地区一些在城市打工者,如工地农民工、城市跑外卖的等,可能出现较长时间找不到工作或因接单量下降,而导致收入锐减,进而影响整个家庭的生活生存。极端天气持续时间越长、范围越广,农民返贫的风险就越大。

(八)政府面临别有用心的指责攻击风险。

综合各方面舆情特别是网络舆情看,不少地方的民众对当地政府部门的抗旱救灾表示了不满,指责政府部门预备不足、救助不力。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境内外势力和媒体借极端高温“煽风点火”,污蔑政府部门不作为、没有真心“相痛”“相救”,甚至带节奏地怀疑国家的抗旱款项哪去了,攻击“这还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吗?

二、暴露的“四大问题”

(一)个别地方政府应急救灾力度不够。

此轮极端高温已经持续多日,不少地方救灾行动慢,给老百姓的感觉,好像都不敢决策做主,好像都在等上面有了“一步一动”的指示后才敢采取行动。不少地方的水库,迟迟不放水救灾,甚至一些网络媒体出现了“人民的水库为何还不救人民”的指责声。这反映了个别地方政府不敢担责、不敢主动作为的严重问题。

(二)应急救灾机制还不够健全。

当前以防灾减灾为主的气候风险治理体系仍需加强。气象部门提出了高温预警信息,其他部门未来及时跟进制定具体的应急预案,即使有一些预案,一些权力部门没有及时下达行动指令。只有在国家、部门、城市、企业乃至个体等多层次进行快速精准地沟通,多部门一体应急响应,协同联动,调动资源,才能形成应急救灾的合力。

(三)个别地方官员和专家毫无真心相痛真心相救。

从电视上网络平台上可以看到,一些地方官员在如何展开抗旱救灾时,要么表现得非常担心害怕,心怕自己说错话,不敢讲具体如何求助,要么只讲一些大而空的官话。一些所谓的专家,坐在空调房里,又出来蹭流量,毫不负责地提前“预言”,比如,今年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收成不会减少,依然会是丰收年。这些官员和专家的所做所言,严重伤害了全国百姓的感情。

(四)舆情应对明显不足。

此轮极端高温及相关的抗旱救灾,官方主流媒体发声的主导作用不明显,没有把党中央和政府关爱民众生命财产的作为和成果宣传报道出来。应对全国性的灾害,本是最能反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党中央爱民的机会,但是目前来看,效果不明显。反而是一些境内外别有用心的媒体舆论,在带节奏,在渲染和煽动,致使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百姓有了“牢骚”。

以上四点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三、五点思考建议

(一)着力抗旱救灾保农收。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事。这次极端高温受灾面积广,尤其是河南、山东等地都是国家重要产粮区,应调动所辖区域的水库,包括“南水北调”工程,加大向受灾区域供水,尽最大努力抢救更多的粮食生产能有收成。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安排专项资金,对受灾地区特别是收成受灾严重的农民给予求助。

(二)确保民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应通过发达的网络媒体系统,充分发挥社区功能作用和各单位组织作用,加强公众防高温保健康宣传教育,让大家了解极端高温对生活的影响,主动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尤其要加强对户外作业人员、老弱病残等重点人群的关注。相关医疗机构应加强极端高温条件下疾病防治和医治的人力、器械和药物准备。

(三)加强监测搞好预警。

为了应对极端天气挑战,需要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升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当前,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高温天气的监测预报,制定应对极端天气的应急预案,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升预警信息的精准度和及时性,提醒公众做好防范,提升迅速应对能力。

(四)加强极端气候风险多层治理体系建设。

近期,要加强抗旱救灾的社会动员、物资储备调用、灾害损失评估和灾后重建;中期,要优化完善推出与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相关的战略、政策和行动规划;长期,要加强极端气候风险的多层治理体系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框架下,促进面向具有气候恢复力的发展路径转型。

(五)加强舆情引导和管控。

国家主流媒体应把党中央和国家抗旱救灾的伟大实践宣传出来,把党中央和国家对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保护和温暖宣传出来,应该通过此轮抗旱救灾增进党中央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的情感。网信部门和安全部门应加强涉抗旱救灾的网络舆情监控,对别有用心和不实报道进行及时监管和打击,绝不能让它们借机破坏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官员需要抓紧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在电视媒体面前应展现党员干部的形象,展现政府部门的形象;一些所谓的专家更应前往实地调研调查之后再发言,不要随便开播讲老百姓看不懂的话,不要讲老百姓心酸心痛的话。

0 阅读:0

沃惜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