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于深夜愈趋感性之因:
天地昼夜更迭,阴阳消长不息,人处其间情思随之时变,每至深夜,常觉感性之念丛生,或怆然涕下,或幽思绵邈,或感慨万千,此中缘故纷繁错杂。
其一,生物钟之潜御。
人身仿若精妙之机括,与日月星辰同律,依昼夜交替之序而运。
日暮垂帷,阳气敛藏于内,阴气弥漫于外,人体诸般机能应之而变。
褪黑素如暮夜之使,悄然而至,其量渐丰,催人身入静谧休憩之境。
当是时,大脑之理性疆域若蒙薄纱,渐趋朦胧,思维之敏睿稍减,而情感中枢受此感召,似春阳融冰,涣然活跃,感性之情遂若江河决堤,奔涌难遏。
古之人未悉此生理妙理,然循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之道,顺乎自然节律,情感亦随之起伏,足见生物钟驱使之力,不容小觑。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生物钟之律,人亦难违,感性因之而萌矣。
其二,环境静谧之催化。
白日世间,喧嚣扰攘,车马喧嚣,人声嘈杂,诸般俗务纷至沓来,缠心缚意,使人无暇旁顾,情思为外物所羁,难聚焦于一己之感怀。
乃至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唯闻蛩声唧唧,或微风拂叶之沙沙细音,仿若天地之间,独余己身,置身于幽谧之境,似处无人之野,静谧至极。
此时心境,若平湖遇风,虽微澜亦易觉,往昔旧事、心底隐忧,皆趁此静谧,如泉涌汩汩,纷至沓来涌上心头,感性之意油然而生。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静境之中,情之涟漪更易显,感之波澜更易彰,催化人心趋于感性。
其三,夜色昏暝之诱思。
白日光明普照,万物皆历历在目,呈于眼前者,皆为实在之景,人心遂趋于务实,忙于应对世间诸事,思维如缰辔在握之良驹,循规蹈矩,奔行于现实之途,未敢稍有逸越。
然待夜幕徐降,昏暝渐笼四野,目之所及,皆入朦胧之态,虚实难辨,恰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虽看不真切,却偏惹情思绵绵无尽。
此时思绪脱却现实之桎梏,若灵羽之飞鸟,翔于九霄云外,肆意驰骋,可越山川河岳,可穿岁月流年,往昔之美好回忆、远方之亲友故交、已逝之韶华岁月,皆一一浮现于脑海,萦绕于心间。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在夜里翻找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翻着翻着,就把自己翻感性了。” 虽为戏谑之语,却也妙趣横生地道出夜之昏暝引人感怀之妙处。
其四,日间劳顿之积发。
昼时,人或劳于生计,奔波于职场,周旋于人际,心力交瘁;或困于学业,埋首于案牍,勤勉于书卷,殚精竭虑。
其间诸般情绪,或忿忿不平,如困兽之欲出柙,怒而难发;或郁郁寡欢,似秋云之蔽晴空,闷而无言;或欣喜难抑,若春花之绽枝头,悦而难表;或遗憾丛生,犹秋叶之离高树,叹而无奈。
然或囿于礼仪规范,或碍于场合情境,皆压抑隐忍于胸臆之间,未得宣泄之时。
待至深夜,身卧榻上,躯壳虽得暂歇,然心之疲惫,却如影随形,难以消散。
如那蓄满之水闸,一旦开启,情感之洪流便倾泻而出,日间所积之诸般滋味,混杂交融,化作一腔感慨,或涕泪纵横,如决堤之江河,宣泄无度;或长吁短叹,似秋风之呜咽,惆怅难休,感性之态尽显无遗,“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泪妆红阑干”,往昔所积之情,尽于此时喷薄而出,不可遏止。
其五,心之幽独之侵扰。
深夜之时,众人皆已酣然入梦,独己辗转反侧,未得入眠,周遭静谧无声,孤独之感,遂如夜色般悄然蔓延,丝丝缕缕,侵入心间,最是难耐。
人乃群居之灵长,天性好聚而恶离,此刻形单影只,往昔相伴之欢景、相知之故人,皆如电影之画面,一帧帧浮现于脑海,历历在目,清晰可见。
思念之情、眷恋之意,如藤蔓缠树,愈缠愈紧,几近窒息,感性之思随之泛滥成灾。
纵是那平日刚强似铁、坚毅如山之人,于此时亦难禁心中柔软处被触动,或感怀身世之坎坷,如孤舟行于浪涛,飘摇无依;或牵挂亲友之安康,似倦鸟念其旧巢,缱绻难舍。
“孤独是深夜的‘最佳损友’,总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带着感性这个‘大礼包’来敲你的心门,一打开,全是回忆在撒欢儿。”此中复杂滋味,非言语所能尽述。
其六,夜之氛围渲染。
回溯古今,夜常与诸多情思紧密相连,诗词歌赋之中,多有 “月满西楼” 之惆怅,佳人独倚,望断天涯,愁思无尽,似绵绵秋雨,淅淅沥沥,湿人心扉;
“巴山夜雨” 之思念,共剪西窗烛之愿,绵绵不绝,如潺潺溪流,悠悠流淌,绕人心头;
“二十四桥明月夜” 之幽情,玉人何处教吹箫之叹,袅袅难休,若袅袅青烟,丝丝缕缕,撩人心绪。
文化之积淀,如氤氲瑞霭,萦绕于夜之周遭,令夜自带一种感伤、浪漫之氛围,人处其间,潜移默化,受其感染,情思亦趋于细腻感性。
每至深夜,望明月高悬,洒银辉于大地,星河璀璨,布华光于苍穹,便觉诗意满怀,情思涌动,仿若踏入诗意之境,不由自主随古人之情怀,抒一己之幽思。
其七,情绪调节之失衡。
人脑之中,前额叶司职情绪之调节,若掌舵之艄公,把控情感之舟楫,使之平稳航行;杏仁核则主司情绪之产生,如鼓风之帆樯,推动情感之波澜。
二者相辅相成,以衡定人之情感。
然夜深人静之际,历经一日之劳顿,前额叶已显疲态,其调节之力渐弱,而杏仁核之作用凸显,情绪之产生遂少了制衡,如脱缰之野马肆意放纵,故而人于深夜,感性之情更易泛滥,或悲或喜,皆随心起,难以自抑,似舟楫失舵,随波逐流,全凭情感之潮涨潮落。
其八,激素分泌之影响。
人体内激素,如潮汐之涨落,有昼夜节律之变。
血清素,本为保持情绪愉悦之妙物,犹如心灵之暖阳,白日里分泌适度,使人心情舒畅,精神焕发。
然至深夜,其分泌水平下降,似暖阳西坠,天色渐黯,使得人心易陷低沉,多愁善感之态遂生。
又加之褪黑素等激素亦随夜之深而变化,共同作用,使人情感之弦愈发敏感,稍触即动,感性之意由此而浓。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激素之变化,亦如自然之阴晴,左右人之情绪,使人于深夜更添几分感性。
其九,网络文化之触动。
当今之世网络纵横,信息如潮浩渺无垠。
“深夜,是大脑的‘蹦迪’时间,感性就是那最嗨的音乐,越听越上头,根本停不下来”;
或深情款款,触动人心,“夜越深,思念越浓,感性就像那止不住的水龙头,滴滴答答都是心事,流满了整个夜”。
又或见情感故事、心灵鸡汤充斥屏幕,字里行间,皆能引发共鸣,使人于静谧之夜,更易沉浸于情感之漩涡,情思随之涌动。
网络文化仿若无形丝线,牵动人之情感,使之在深夜愈发摇曳多姿。
其十,光线明暗之扰动。
夜色虽沉,然微弱之光线亦常存焉。
据《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之研究,睡眠期间卧室之低水平光照,竟与抑郁症状息息相关,于青年群体中,其影响尤甚。
此等微弱之光,似那暗中之魑魅,虽不夺目,却足以干扰睡眠周期,进而搅乱心绪,使人心更易陷于感性之境。
且当今之时,智能手机蓝光之害,亦不可小觑,《自然神经》之研究所示,蓝光之下,实验室小鼠皆现抑郁之状,人亦难逃其扰。
夜间使用手机,蓝光入目,不仅伤眼,更乱人心,使感性之情愈发强烈,如风中烛火,摇曳不定,难以平复。
其十一,昼夜偏好之殊异。
人之作息,各有不同,有夜猫子型与百灵鸟型之分。
如《分子精神病学》所言,夜猫子型之人,较之百灵鸟型,更易感抑郁,幸福感亦偏低。
盖因夜猫子型者,常逆自然之昼夜节律,于深夜之时,精神虽亢奋,然身体机能已渐入休憩之态,身心相悖,情绪调节亦受影响,故更易陷入感性之境,为情感所左右。
此昼夜偏好之别,亦为人心深夜感性之一因。
其十二,心理状态之转换。
白日里,人多处于工作、学习等需理性应对之情境,思维模式趋于严谨、逻辑,情感亦受理性之约束,不易肆意流露。
而深夜时分,身心放松,心境趋于宁静,理性思维之缰绳渐松,情感区域活跃起来,思维模式悄然转换,更趋散漫、感性,往昔之事、未来之想,皆易引发情感波动,使人更易沉浸于内心感受,感性之情遂愈发浓烈。
似骏马自驰骋之大道,转入幽林小径,步幅由阔大而变小,节奏由明快而转缓,任由情感之驹自由驰骋,故而感性尽显。
人于深夜更显感性,实乃诸多因素相佐相促、交织汇聚之故。吾辈当于深夜感性之时,纵情畅怀,以抒心中块垒,亦应守心明性,莫为情之所溺,于夜之幽境中,寻内心之真意,悟人生之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