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魔改被骂惨,《哪吒》却成为国民宠儿,观众智商被低估!

聊球品人生 2025-02-07 18:16:55

各位老铁,今儿咱不聊足球,改聊电影圈那点破事儿。最近春节档两部神话题材片掐得你死我活,《封神2》口碑扑街,《哪吒2》票房登顶。有意思的是,同样都是“魔改”,观众对前者骂骂咧咧,对后者却宽容得像亲妈。为啥?因为导演那点小算盘,早被老百姓看得透透的,他还真以为大家傻呢!

有人说:“六小龄童老师那句话对了一半——改编不是乱编,但后半句他不敢说:戏说必须会说!”《哪吒2》的导演就是个“高级骗子”,把玉虚宫改成白宫,天元鼎贴上美元符号,南极仙翁变身“美国仙翁”,连丹药都捏成病毒模样。观众一看就乐了:“这哪是神话?分明是暗搓搓骂美帝啊!”

反观《封神2》,导演直接把元始天尊和十二金仙的法力打包塞给殷郊,通天教主秒变伏地魔,闻太师从忠臣变嗜血狂魔。观众当场炸毛:“你当这是修仙爽文呢?充电宝都不敢这么吸电!”

观众不是不能接受魔改,而是不能接受“侮辱智商的魔改”。《哪吒2》用隐喻让观众觉得自己“看懂了门道”,《封神2》却把观众当傻子糊弄。

闻太师在原著里是“愚忠但悲情”的复杂角色,电影却让他无脑屠杀百姓,彻底黑化成工具人反派。通天教主更惨,浑身挂满骷髅头,出场像《指环王》里的戒灵,哪还有半点“万仙来朝”的圣人风范?

导演硬给姬发和邓婵玉加暧昧戏,结果邓婵玉死在他怀里时,观众集体翻白眼:“我们花钱是来看神仙斗法的,不是来看你俩演偶像剧!” 对比《哪吒2》,敖丙和哪吒的兄弟情全程高燃,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直接点燃民族情绪——这才是老百姓要的“爽点”。

殷郊复活后顶着一头阿凡达蓝皮肤,三头六臂特效被吐槽“不如网页游戏”。反倒是闻太师的坐骑火麒麟,喷火打架样样精致。观众怒骂:“钱都花给坐骑了?导演你咋不直接拍《封神动物园》?”

《封神演义》原著里的哪吒本就是“反叛代言人”——杀夜叉、抽龙筋、追杀亲爹,活脱脱一混世魔王。观众对哪吒的改编早有心理预期:“这货不搞事才叫OOC(人设崩塌)!” 反观《封神》角色,观众心里自有一套“忠奸谱”,谁敢乱动,分分钟被喷成筛子。

《哪吒2》把玉虚宫比作白宫,天元鼎象征美元霸权,申公豹暗指“美式双标”。年轻人看完直呼:“这不就是骂美国吗?导演牛逼!” 这种“让观众觉得自己发现了隐藏彩蛋”的操作,比直球骂街高明一百倍。

申公豹单挑三龙王,每一帧都能当壁纸;哪吒重塑肉身时,连肌肉纹理都清晰可见。观众掏钱时心里舒坦:“这特效值回票价!” 反观《封神2》,十绝阵拍成UFO乱飞,观众当场笑场:“这是科幻片串场了吧?”

《封神》导演乌尔善曾放豪言要打造“中国版指环王”,结果拍着拍着,钱不够了、演员出事了、疫情耽误了……最后端出一锅“经费不足硬凑合”的夹生饭,还美其名曰“为情怀坚持”。 观众可不买账:“情怀能当饭吃?你当拍电影是搞众筹呢?”

反观《哪吒2》导演饺子,把每部作品当“遗作”来拍,特效打磨到像素级,连海底小妖都设计专属武器。观众看在眼里:“人家是真把观众当衣食父母!”

观众对《封神》的愤怒,本质是对“敷衍式创作”的集体抗议——你可以技术不够,但不能态度不行!

《封神》系列的困境,暴露出中国魔幻片的通病:总想靠“东方奇观”圈钱,却懒得打磨故事逻辑;总想教育观众“什么是传统文化”,却不肯放下身段研究观众到底爱看什么。

《哪吒2》的成功证明:观众从不是“魔改”的敌人,而是“烂改”的判官。下次再有导演抱怨“观众不懂艺术”,建议他先照照镜子——您那点私心,早被老百姓看得透透的了!

电影圈和足球圈一个德行——别总怪观众骂街,先看看自己有没有把观众当人。毕竟,老百姓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智商也不是地摊上买的。您说是这个理不?

0 阅读:49

评论列表

浮生若梦

浮生若梦

3
2025-02-07 21:39

特效姑且不谈,封神特么的剧情都够恶心死人

用户14xxx79

用户14xxx79

2
2025-02-07 21:40

主要是导演素质相差太大,哪吒导演华西医大高材生,封神一蒙古蛮子,怎么比?

聊球品人生

聊球品人生

作为中国队的球迷真不容易!希望国足早日冲出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