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喷韩国逼乌克兰妥协,和中国脱钩?原来特朗普想玩美国版内循环

猫爷进渔场 2025-03-15 14:02:4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韩国要掏钱,不然我可不管你们的安全了”

3月4日,特朗普在一次公开讲话中再次对盟友韩国开炮,语气毫不留情。这不是它第一次“怒喷”其他人,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上任还不到两个月,特朗普就加关税,要从欧洲撤军,逼乌克兰停战,再到试图和中国经济脱钩,特朗普的政策像一出滑稽喜剧,让全世界看得目瞪口呆。

然而,在这些荒唐行径背后,特朗普的目标却清晰可见:

那就是让美国重回历史上的孤立主义,休养生息,打造一个美国版的“内循环”......

孤立主义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看前途,先要看历史”。

按照这个思路,要搞清楚特朗普的政策目的,就必须先翻开美国历史的旧账本。

首先,孤立主义在美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主义,而是从美国建国开始就根深蒂固的传统。

在1796年,美国开国国父华盛顿在他的总统告别演讲就煞费苦心地警告在场所有人:“不要卷入欧洲那堆乱七八糟的事务”!

(美国国父华盛顿)

在这位美国国父的规划里,美国本就是不愿忍受欧洲旧秩序剥削的自由者建立的新国度,自己玩自己的就好,千万不要去掺和旧欧洲的破事,否则就违背初心了。

此后的美国一直秉持着华盛顿“孤立主义”的教诲。

19世纪,欧洲各国刀光剑影,美国却忙着搞西进运动,消化广袤的西部地区。

1823年的门罗宣言更是直接向全世界昭告美国的想法:“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欧洲人不要来插手,我们也不会去搅合欧洲的事务。”

(美国总统门罗)

这种美国版“韬光养晦”,“关起门来过日子”的策略,让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前都游刃有余,攒下了一笔不小的家当,为美国以后称霸世界奠定了基础。

时间来到20世纪后,这种情况彻底发生了改变。1945年,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所谓“世界四警察”体系。

就是让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各司其职,分担全球责任。

在罗斯福的设想里,美国就管好美洲,苏联负责东欧,英国继续以前的殖民地治理,而中国则肩负起引领亚洲的责任。

(罗斯福)

用罗斯福自己的话来说:“希望建立一种体系,只允许英国、美国、苏联还有中国这几个大国拥有武器,这些‘警察’将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如果美国真的按照罗斯福的“四警察方案”执行的话,美国只负责西半球的事务管理,把精力集中在美洲的稳定和发展上,就能避免卷入世界冲突,保护好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

但可惜的是,由于丘吉尔和美国国内反共势力的推动,在罗斯福去世没几年,持续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爆发了。

(美苏冷战)

美国抛弃了罗斯福的“四警察”方案,而是拿出了表面援助欧洲,实则控制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并在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北约。

在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马歇尔的眼里,美国带领盟国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已经可以充当世界版的“罗马帝国”,美国白头鹰的利爪将攥紧整个世界!

在这种战略指导下,美国开始在全世界到处插手,伟大领袖毛主席将美国的“世界老大”的战略形象地概括为“十个指头去按十个跳蚤”,这让美国耗尽了资源。

时至今日,美国对于称霸世界,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作为美国总统的特朗普自然十分清楚“美国开始衰落”的事实,他的政策确实是在向美国民众乃至全世界传递出一个信号:

“罗斯福说的对,我们不要再瞎折腾了,美国人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不要再去胡乱插手世界无关事务”。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特朗普怒喷韩国要保护费,逼乌克兰自己去和俄国对线,以及通过“关税大棒”和中国全面脱钩,无非是想收缩战线,让美国好好经略美洲。

另外,特朗普还扬言要买下格陵兰岛,理由是“战略需要”。还对北边的加拿大施加贸易压力,甚至盯住巴拿马运河不放,扬言“美国要收回巴拿马运河”。

特朗普这些激烈的政治举措,实质上不过是“以进为退”,都是在美洲“划地盘”的信号。

特朗普不想要美国继续成为“世界警察”,而是当好自己的“美洲警察”就够了,这种美国“内循环”的思维,和罗斯福“四警察”体系可谓是一脉相承。

特朗普“内循环”

作为一个执行力拉满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内循环”不是空话,而是有一套实打实的操作手册,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经济上的“关税大棒”。

2018年,特朗普统领下的美国就对全球钢铝产品分别加征25%和10%的关税,2025年初又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60%的关税。

用白宫经济顾问纳瓦罗的话来说:“我们不是在打贸易战,而是在打生存战”。

特朗普和其手下很清楚,要和中国这样的工业超级大国作对抗,必须要把制造业强行拉回美国本土。

那怕代价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对于特朗普的“美国内循环”计划里,也是必须的。

并且,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也不是没有取得效果。

一位宾夕法尼亚的钢厂工人乔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

(美国钢铁厂)

“特朗普加关税后,我们厂订单多了20%,工人们再也不用担心被裁员了”。而美国数据也显示,2024年后美国钢铁产量增长8%。

不少企业为了规避美国设置的高额关税,也开始把生产线搬回美国本土。这就初步达到了特朗普的目的:

通过高关税筑起一道经济上的壁垒,逼着企业回流,打造一个自给自足,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经济圈,哪怕这意味着消费者要多掏腰包,也在所不惜。

而在军事收缩方面,特朗普提出从德国撤回1.2万美军,还要减少在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驻军。

就在上个月,特朗普直接公开对乌克兰表态:“欧洲自己打乌克兰的仗,别指望我们继续掏钱!”

乌克兰战争从2022年爆发以来,美国已经援助超过1000亿美元。

这些花费在特朗普眼里,都是“扔进黑洞的冤枉钱”。

除此外,特朗普还想计划退出北约、联合国以及世界各大组织,理由就是这些组织对美国没啥用,却往往要美国出钱最多去维持。

可以说,从特朗普的以上话语里不难推测,特朗普离谱政策的实质就是当年罗斯福“四警察”体系的翻版,让欧洲自己管欧洲,美国只负责美洲就好。

在特朗普的“内循环”蓝图里,对美国最困难无疑是和中国脱钩。

毕竟,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早已充斥美国的大街小巷,美国经济早已经离不开中国产品。

(中美贸易战)

但特朗普丝毫不考虑这些,随着上任两月,对中国连续加两次关税。物价上涨,美国老百姓被迫承受物价上涨的苦果。

一位纽约的电子产品零售商汤姆就对记者抱怨道:“芯片涨价30%,我只能被迫提价将成本转嫁给顾客,生意越来越难做”。

再比如,2025年初美国市场的上的iPhone价格就上涨了10%,消费者直呼“买不起”。特朗普的“内循环”看似深谋远虑,却让美国经济吃尽了苦头。

以特朗普简单粗暴的商人思维来看,他只不过是想让美国“自力更生”而已。但特朗普显然忘记了一个事实:

美国已经被牢牢绑在了世界经济的战车上,硬脱钩就像是“自己给自己做截止手术”,极度疼痛是难以避免的。

中国“内循环”

相比美国内循环,中国内循环更合理。

中国自2020年提出了“双循环”战略——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以国际循坏为辅。

对于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中国,这套“内循环”打法早已烂熟于心,运用自如,毕竟,从古代的“闭关锁国”到新中国的自力更生,中国非常擅长在外部压力下“逆风翻盘”。

(中国内循环)

比如,华为自从2018年被美国制裁后,就转而深耕国内市场,2023年华为mate60系列手机横空出世,靠国产麒麟芯片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大仗。

据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华为国内市场份额增长了12%,成为了中国消费者的“民族骄傲”。中国的“内循环”靠的是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和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

如同一头沉稳的大象,走得慢但无论何时,都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走去。

就像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年所说的那样:“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反观特朗普的美国版“内循环”,更像一只暴躁的狮子,横冲直撞。

特朗普企图用关税和撤军来强行打断美国联系世界经济的链条,却忘记美国早已习惯了“世界工厂”的红利。

2024年,美国制造业回流虽然有起色,但供应链断裂导致通胀严重。

据美国联邦数据显示,自特朗普1月上任以来,美国cpi同比上涨4.8%,超市里的牛肉价格上涨了15%。

面对飞速上涨的物价,德克萨斯州的单亲妈妈丽莎哭诉道:“牛奶都快买不下了,特朗普这是让我们回到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吃不起饭的年代吗?”

再比如,特朗普想控制加拿大和格陵兰作为美国的小弟,但他高估美国的控制力,也低估了盟友的反感——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直接回怼:

“我们不是美国的后花园”。

格陵兰当局也明确表态:“我们不会出卖土地”。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特朗普的“内循环“霸道有余,但柔韧不足,远远比不上中国那套”以我为主,内外兼顾“的策略实用。

总之,特朗普的”怒喷韩国“也好,”逼乌克兰妥协也罢,乃至和中国脱钩的行为,看似放荡不羁,甚至带着几分”疯子“”激进“的气质。

但细看之下,特朗普的不过是在历史的纸堆里追寻死板的答案,想让美国摆脱”世界警察“的沉重负担,重新走上孤立主义的老路。

然而大人,时代变了!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已经不可能在通过”闭关锁国“的方式变得强盛,而是只有在风雨里接受磨练才能站稳脚跟。

未来的美国,能否在孤立和开放间找到平衡,能否从中国的”内循环“里学到智慧和经验,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本期参考文献:

[1]陶短房,任伊然,王洋.反制美关税,加拿大有几张牌能打?

[2]谭钧月.“分裂的扩张”:美国孤立主义外交传统的诞生

[3]泠汐.特朗普为何放话“抢地盘”?

[4]逄锦华.以新质生产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0 阅读:9
猫爷进渔场

猫爷进渔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