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971年,济南军区司令部的大门口,来了一个老头,不停地向大门里张望。站岗的哨兵警惕地打量了他一番,见他穿着破烂,满是污垢的棉衣、棉裤露出一块块的黑棉花,蓬头垢面,头花乱糟糟,好像多年未洗过,以为这个老头是哪里逃荒出来的乞丐,也就没当回事。老头在门口转悠几圈后,竟然走到大门值班室前,面带微笑的对哨兵询问道:“杨司令员在吗?我想要见他一面。”杨司令员指的是开国上将杨得志,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这个老头是谁?他怎么会认识杨得志上将的?又为何成了如今的乞丐模样呢?
一、16岁参加红军,走上革命道路老人名叫侯礼祥,1912年出生于湖北江陵县,少年时曾在村中读过四年私塾。12岁那年,侯礼祥的父母双双病故,为了生活,他先是前往荆州打工,后又辗转前往武汉。因为读书识字,在此期间,侯礼祥接触到了革命思想,于1928年经人介绍前往江西参加了红军。因为在生活中,人人都喊他叫做“礼祥”,所以在登记士兵花名册时,登记人员将他的名字登记成了“李祥”,想着就是一个名字,因此侯礼祥也没有要求更改,就用李祥的这个名字跟随红军南征北战。最开始,他在红3军团5师14团当兵,当时他的连长是后来的开国上将彭绍辉。在队伍中,侯礼祥读书识字,思想进步很快,加上打仗勇敢,连长很器重他,不久后,彭绍辉亲自介绍他加入了共产党。到了1934年,侯礼祥已经是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营的营长了。当时的第一师师长是开国上将李聚奎,第一团的团长是开国上将杨得志。如此多的“一”字,就说明侯礼祥率领的部队是主力中的主力。长征开始后,杨得志率领的第一团作为全军的先遣团,担任起开路先锋的角色,而作为侯礼祥率领的第一营就是第一团的开路先锋。
二、红军的开路先锋,血洒长征路作为开路先锋,侯礼祥带领一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路走下来,几乎参加了长征中的所有恶仗。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攻打腊子口,都留下了侯礼祥和一营战士的身影。据侯礼祥讲,他曾率领部下参加了强渡大渡河之战,18勇士(一说17勇士)中就有他。对此,他的上级杨得志在晚年回忆说:“李祥”确实参加了大渡河之战,当时的带队营长就是他。后来在红色电影《万水千山》中,那位英勇顽强,带头冲锋的“泰山营长”,就是以侯永祥为原型的。在长征中,作为先锋的侯礼祥先后5次负伤,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攻打四川小河时,带队冲锋的侯礼祥被子弹击中脖子,只差一厘米就打到大动脉,险些丢了性命。还有一次是1935年,当时红军已经到达陕北,在甘泉的一次战斗中,侯礼祥大腿中弹,腿骨几乎被打断,组织上安排他到瓦窑堡后方医院养伤。在陕北站住脚后,红军进行了多次改编,杨得志调任红二师当师长,侯礼祥也因功升为红一师第13团团长,当时红一师的师长是开国大将陈赓,政委是开国中将杨勇。1937年冬天,组织上安排年轻有为的侯礼祥到抗日军政大学进修,1938年侯礼祥从军政大学毕业后,被任命为八路军总部警备第一团副团长,负责保卫延安和中央首长的任务。
三、因伤转业回乡,证件被盗,落魄30年在担任八路军警备团副团长一年多后,侯礼祥因为伤势复发,身体行动不便,只能回到后方休养。但作为一名老红军、老党员,看着战士们纷纷到前线抗日杀敌,自己却只能在后方休养,白白浪费资源,侯礼祥的内心十分的愧疚,经过一系列思想斗争后,他决定不给组织添麻烦,回乡自力更生,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39年,在得到组织上的同意后,侯礼祥动身离开了延安,准备回到老家继续革命。在路过武汉时,担任八路军办事处领导的叶帅接待了他,并亲自将他的事情介绍给湖北地方党组织,要求他们为侯礼祥安排相应的职务和工作。在回乡后,侯礼祥因为担心身份泄露,被日伪得知,就将所有证件和文件都放到了一个皮箱中保存。可惜的是,在一次家中闹贼时,这个皮箱被盗,导致侯礼祥和组织上失去了联系,也没有了能够证明他身份的证件。无奈之下,侯礼祥只能在老家隐姓埋名当起了普通的农民。期间他也曾多次试图与组织上取得联系,但都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后,侯礼祥怀着激动的心情,找到老家的政府部门,表明了身份,可由于缺少证明材料,此事也就不了了之。村里人听说后,都嘲笑侯礼祥,说他是到处吹牛,怎么可能出去过几天,就当了红军的团长,还说认识开国将军,简直是在说梦话。对于这些嘲笑,侯礼祥无力反驳,因为证件丢失,他确实无法证明自己曾当过红军团长的事情。后来侯礼祥也想开了,就打算在农村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可天有不测风云,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因回乡被逼着做过几天保长,就被打成了“反派”,被送到公社林场劳动改造。
四、寻找老首长,开国上将为其平反昭雪在林场改造期间,侯礼祥心中再次有了寻找组织、恢复名誉的想法,当时他听说老首长杨得志在济南军区当司令员,就决定前往济南,请老首长帮忙证明自己的身份。在一次趁看守不注意时,侯礼祥从林场逃了出来,之后靠扒火车、搭便车、沿路乞讨,一路风尘仆仆总算到了济南军区,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杨得志听说来人名叫侯礼祥,曾在长征时当过自己手下的营长,立刻想到了一营长“李祥”。连忙出去将他迎接到家中,一番攀谈过后,杨得志从侯礼祥口中得知了来龙去脉,动情地安慰他说:“这几十年你受苦了。”之后杨得志又问他需要什么帮助,侯礼祥回答说希望老首长能够为自己作证,恢复自己老红军、老党员的身份,并得到政府的一些照顾,现在自己无房无地,身无分文,连看病买药的钱都拿不出来。杨得志满口答应了此事,还安排侯礼祥在济南住了三天,之后才送他回老家。在临别前,又给了他一百元钱和二百斤粮票,嘱咐他回家好好过日子。几年之后,杨得志调任武汉军区司令员,在工作之余又去看望侯礼祥,并亲自写下证明材料,上交当地部门,要求他们给侯礼祥恢复身份和名誉。
不仅杨得志,另一位开国上将杨勇也给江陵县相关部门写了证明,全文如下:李祥(侯礼祥),湖北人,一九三六年,我在红一师任政治委员时,李祥确任过红一师十三团团长。在一九三六年“双十二”事变之后,李祥到延安红大学习去了,据说,回原籍了,以后情况,我不清楚了。有了两位开国将军的证明,侯礼祥恢复了红军团长的身份和待遇。他也一下子成了名人,地方的电视台、记者纷纷上门采访,有人曾对他说:“如果当年你没有离开队伍,以你的资历和功劳,建国后估计也是开国将军了。”对此侯礼祥表示自己能够活到现在,就已经很幸运了,现在恢复了身份和名誉,很知足。结束语:1981年,侯礼祥前往北京,看望了老上级杨得志和杨勇,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同时也希望组织上能够恢复自己的党籍。时任总参谋长的杨得志,再次写材料为他证明,只可惜经过组织上的规定,侯礼祥的党籍没能恢复。1991年,侯礼祥病逝,享年79岁,未能恢复党籍,成了他一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