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宁夏副省长,因持有不同意见,被组织开除,后来怎么样了

户外兰博万 2024-12-04 15:43:29

孙殿才,宁夏解放的功臣,曾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副省长。这样一位为革命出生入死、为百姓操劳一生的干部,竟因意见不同而被组织错误处理,晚年远离权力中心。不少人说,他的故事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充满坎坷,也充满坚守。为什么一个赤诚奉献的革命者,最终却要为“坚持真话”付出代价?

故事要从宁夏这片土地说起。这片被称为“塞上江南”的地方,不仅风景秀丽,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解放前,这里是军阀马鸿逵的地盘,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1949年,解放军势如破竹,宁夏迎来了新生,而孙殿才就是宁夏解放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走出来,少年时便立志改变社会不公,投身革命后更是经历了枪林弹雨、腥风血雨。建国后,他成了宁夏省人民政府的副省长。和平年代的挑战却并不比战场上少。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因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却被误解为“与主流意见对着干”,甚至被调离岗位。

1. 揭开人生篇章:从农家少年到革命骨干

孙殿才的故事,可以从他少年的一次“反抗”说起。在高级小学时,校园操场被一个富家子弟占据,校长都敢怒不敢言。孙殿才却联合同学,把那个骑马炫耀的富家公子赶了出去。这件事虽小,却让人看出,他从小就有种“不服输”的劲。

这份劲头让他后来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时,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他是个“行动派”,不仅自己读书,还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带着同学们一起学习《资本论》。而他发起创办的《银光》刊物,更是直接揭露了军阀和官僚对宁夏百姓的压榨。尽管刊物屡遭封禁,但他从未停下脚步。

2. 宁夏解放:他是关键推动者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尾声,宁夏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重点区域。蒋介石妄图依靠马鸿逵这些西北军阀“卷土重来”,而解放军则以迅雷之势展开攻势。在这场战斗中,孙殿才带领回汉支队,配合主力部队,击溃了敌军的防线。

宁夏解放后,孙殿才被任命为宁夏省副省长。此时的他,终于如愿以偿,看到了家乡的百姓摆脱了苦难。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开始思考如何真正让宁夏的百姓富起来。他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商量对策,为牧民争取合理的羊价,为农业推广提供实际建议。他不是那种只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的领导,而是真正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

3. 坚持真话:因“不同意见”被调离

1957年,宁夏正讨论建立自治区的事情。作为领导班子的一员,孙殿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只看文件上的数字。他的建议本是出于对百姓负责,但却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被曲解为“反对主流意见”。

更让他感到寒心的是,他也曾指出过农业合作化和棉花种植推广中的一些问题,却被认为是“阻碍”工作。不久后,他被调离宁夏,到甘肃的一处水利工程指挥部担任处长。

4. 在逆境中坚守

对于一个曾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人调到水利工程显然是个冷板凳。但孙殿才并没有因此消极。他发现当地的水利设施存在严重问题,于是带领团队深入调查,提出了改进方案。几年后,中央派人来甘肃检查工作时,对他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人评价他:“即便被埋没,他依然坚持实事求是,这种品质太难得。”

5. 恢复名誉:迟来的正义

1963年,中央撤销了对他的错误处理,并恢复了他的名誉。他重新回到了领导岗位,担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这些年的坎坷经历,已经让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1975年,年仅67岁的孙殿才因病去世。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无数革命者命运的缩影。他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在建设中鞠躬尽瘁,却往往因为坚持真话而遭遇冷遇。

孙殿才的故事,或许并不算“轰轰烈烈”。他没有像某些政治明星那样留下太多显赫的政绩,也没有在历史书上占据大片的篇幅。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隐身”的英雄,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从贫穷走向富强。

有人说,真正的英雄往往是那些在风平浪静中依然能默默坚守的人。孙殿才,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记住。

0 阅读: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