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里的一块“中国宝地”,面积15万平方公里,联合国都认可

斋小晗评文化 2024-09-04 13:47:04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去,满目疮痍的世界百废待兴。

在废墟上,人们开始重建家园,各国纷纷制定复兴计划。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阴霾逐渐消散。

人类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五十年代初,欧美国家,率先掀起了经济复苏的浪潮。

工厂的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城市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六七十年代,亚洲也迎来了经济腾飞,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相继崛起,被誉为“亚洲四小龙”。

进入新世纪,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更是让世界经济版图焕然一新。

然而,繁荣的背后,是日益紧张的资源供需矛盾。

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如火如荼,使得各国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呈指数级增长。

铁矿石、铜矿等金属矿产的开采规模,也不断扩大。

面对日益枯竭的陆地资源,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海洋。

相比于,占地球面积29%的陆地。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然而,对这片蓝色疆域的开发,却远远落后于陆地。

丰富的海洋资源

上世纪七十年代,各国纷纷制定海洋战略,投入巨资进行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

深海采矿、海底油气开采等技术不断突破。

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海底蕴藏的能源资源数量惊人。

据估计,可采储量约有220亿吨的石油,相当于多个沙特阿拉伯的储量。

天然气储量更是高达17万亿立方米,足以满足全球多年的需求。

这些化石能源的存在,为人类的能源安全提供了新的保障。

更令人瞩目的,是海底的矿产资源。

约880亿吨的稀土储量,远远超过了陆地上已知的储量。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是现代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原料。

如此巨大的储量,足以支撑人类数百年的需求。

除了这些常规资源,海底还蕴藏着大量的多金属结核。

这些外形酷似土豆的黑色结核,富含铜、镍、钴、锰等多种金属元素。

此外,海洋中还有无数的生物资源。

从浮游生物到深海鱼类,从海藻到珊瑚。

这些海洋生物,不仅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也蕴含着巨大的医药价值。

许多海洋生物中提取的物质,已经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方向。

面对如此丰富的海洋资源,各国无不垂涎三尺。

谁能率先开发这些资源,谁就能在未来的工业发展中占据先机。

一时间,海洋资源的开发成为了大国博弈的新战场。

然而,并非所有国家,都有能力参与这场竞争。

联合国一个重要决定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经济基础,无法支撑起海洋资源开发所需的巨额投入。

缺乏先进的深海作业技术,也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

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发达国家在这个领域遥遥领先。

那时的中国,就像是站在海边的穷孩子,看着别人在海里捞宝,却无能为力。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国家的管辖范围。

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

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率先开始了海底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然而,当这些国家坐在谈判桌前,试图就海底资源的利益分配达成协议时,却发现这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

每个国家,都想要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各方争执不下。

与此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也纷纷表达了他们的诉求。

虽然,他们暂时还没有能力开发海底资源。

但他们认为,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海洋资源,理应由全人类共同分享。

他们担心,如果任由发达国家主导海底资源的开发,将进一步拉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经过长期的磋商和讨论,一个共识逐渐形成:需要一个超国家的国际组织,来统一管理公海海底资源的开发利用。

1994年,在权衡各方利益、照顾不同国家诉求的基础上,联合国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成立国际海底管理局。

这个机构的职责是,管理全球约2.3亿平方公里海域的海底资源事务。

这个面积,几乎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5倍。

这一机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各国的利益诉求。

发达国家,虽然失去了独占海底资源的机会。

但其技术优势,仍然使它们在资源开发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

这个机制,为他们未来参与海底资源开发预留了空间。

一个重要时刻

2001年5月,北京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

经过充分的物资准备和科学考察。

中国大洋协会与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在这里签订了首份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

这份合同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正式跻身国际海底资源开发的行列。

这片海域位于北纬7-13度、东经138-157度之间。

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江苏省的面积。

在这片广袤的海域中,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资源。

根据约定,在这片国际海域中,我国获得了一半,也就是15万平方公里面积的独家勘探和开采权。

这一成就使中国成为继苏联、日本、法国和印度之后。

第五个,拥有国际海域海底资源勘探权的国家。

对于一个,曾经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望洋兴叹的国家来说。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在拿到第一个结核矿区的勘探权后,我们又陆续获得了四个海底勘探专区的权利。

就这样,中国成了拥有最多海底勘探专区的国家。

这个成绩来之不易,是我们多年努力的结果。

这些勘探区遍布太平洋和印度洋,面积广大,资源丰富。

每一个勘探区都有特点,蕴藏着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

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

这些名字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但它们都是海底的宝贝,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很重要。

我国近些年的成就

这些年来,中国在深海探索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我们积极参与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组织的各种深海勘探活动,还和其他国家合作,互相学习。

我们的深海勘探装备也越来越厉害了。

就拿几个主要的深海潜水器来说吧:

首先是蛟龙号。

这是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

它能下到7000多米的深海,算得上是个能干大事的好手。

2012年,蛟龙号创下了7062米的下潜纪录,在同类型的潜水器中算是世界第一了。

然后是深海勇士号,这也是我们自己研制的。

它能在4500米的水下,连续工作六个小时以上。

虽然下潜深度,不如蛟龙号。

但在中等深度的海域里,它可是个能干活的好帮手。

再说奋斗者号。

是专门为了探索万米深海设计的。

2020年,它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多次试验,下潜深度超过了10900米。

这个深度,已经快到海底最深处了。

除了这些潜水器,我们还有“探索一号”科考船。

这是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艘深海科学探测器船。

它能在深达11000米的海域进行探测和采样,可以说是我们探索深海的一艘“大船”。

看看这些成果,就知道中国在深海探测方面进步有多快了。

我们正在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之一。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深海探测是个难度很大的工作。

海底环境复杂,压力巨大,还有很多未知的因素。

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也隐藏着许多科学奥秘。

我们要不断改进技术,培养更多人才,探索海洋、保护海洋贡献中国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记住,海洋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

在探索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保护海洋环境,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守护这片蓝色。

0 阅读:2

斋小晗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