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球迷视角:情感共鸣与赛场表现的割裂**
#### **争议点1:林葳落选最佳阵容的“数据冤案”**
林葳作为本土唯一场均20+球员(21.1分),却未入选任何阵容。球迷认为评选过度强调球队战绩(南京第12名),而漠视个人英雄主义表现,类似2019年王哲林力压郭艾伦的争议重演。
#### **争议点2:山西队“零奖项”的集体失落**
山西队创队史最佳战绩(34胜),但张宁、葛昭宝等核心球员均未获奖。球迷质疑“强队垄断奖项”的潜规则,呼吁增设“最佳黑马球队”等新奖项以平衡评选。
#### **争议点3:曾凡博进步奖的“含金量质疑”**
曾凡博数据提升显著(14.7分→10.3分),但对比李弘权(上海队场均14.9分+47%三分命中率),其进步幅度(+4.4分)未形成碾压优势。球迷认为该奖沦为“人气奖”,而非纯粹的技术成长认可。
---
### **总结:争议背后的系统性反思**
CBA奖项评选需在三个层面改革:
1. **数据透明化**:公开高阶数据(如防守贡献值、胜利贡献值)供投票参考;
2. **规则精细化**:明确“最佳星锐不可蝉联”“第六人需满足替补出场≥50%”等细则;
3. **多元评价体系**:引入球员互评、球迷投票等机制,避免媒体和教练群体的单一视角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