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里,有人说钱嘉乐是人生赢家,家庭美满,事业有成。
可也有人说,他抛弃旧爱,娶了富婆,靠老婆上位。
到底哪个是真的?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位“武替天花板”钱嘉乐的故事,看看他的人生,到底是不是像电影一样,充满反转和狗血。
弃港姐,娶富婆,他后悔吗?
1998年,33岁的钱嘉乐和港姐李珊珊因戏生情,那时的李珊珊,刚拿了港姐冠军,风头正劲,年轻漂亮,前途无量。
而钱嘉乐,虽然在圈里摸爬滚打多年,但始终没能大红大紫。
两人在一起,在外人看来,多少有点“女强男弱”的味道。
恋爱那几年,钱嘉乐对李珊珊是百般呵护,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都给她。
可时间长了,问题也来了。
钱嘉乐想结婚,想有个家,毕竟30多岁的人了,也该安定下来了。
但李珊珊呢?
她正值事业上升期,不想这么早就被婚姻束缚。
一个想结婚,一个不想,这矛盾就大了。
2007年,42岁的钱嘉乐不想再耗下去了,提出了分手。
九年的感情,就这么结束了。
分手后,钱嘉乐消沉了一段时间。
但很快,他就遇到了汤盈盈。
汤盈盈和李珊珊不一样,她性格开朗,善解人意,更重要的是,她也渴望有个家。
2012年,两人低调结婚。
汤盈盈婚后逐渐淡出娱乐圈,把重心放在家庭上,全力支持钱嘉乐的事业。
娶了汤盈盈,钱嘉乐的事业似乎也更上一层楼。
他获得了TVB万千星辉颁奖典礼杰出演员大奖,还凭借《寒战2》提名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奖。
有人说,钱嘉乐娶了个“富婆”,靠老婆上位。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汤盈盈家境确实不错,但钱嘉乐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努力和才华。
更何况,娶一个支持自己,理解自己的老婆,难道不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吗?
至于他后不后悔当年和李珊珊分手,那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跑龙套,逆袭成“神”!
别看现在钱嘉乐风光无限,当年他也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
他能入行,还得感谢他的哥哥钱小豪。
哥哥在武术方面有天赋,很早就进入娱乐圈,看到弟弟不爱读书,就带着他一起闯荡。
1983年,对钱嘉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他开始为成龙、洪金宝等功夫巨星做电影动作设计。
在片场,他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演员的动作,脑子里不断想着怎么让武打场面更精彩。
他的天分极高,总能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一度被观众誉为“武替天花板”。
洪金宝很欣赏钱嘉乐的才华,将他招进了洪家班。
在洪家班,钱嘉乐如鱼得水,不断学习,跟随洪金宝参与了《僵尸叔叔》《少林英雄之方世玉洪熙官》等经典影片的拍摄。
他在这些影片中不仅担任武师,还出演了一些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他都全力以赴。
2001年,钱嘉乐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他在神话剧《封神榜》中饰演二郎神,这个角色让他一夜爆红。
在此之前,二郎神在观众心中的形象一直是英勇神武的。
但钱嘉乐饰演的二郎神,却非常憨厚可爱,反差萌十足。
他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下了不少功夫,最终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
2004年,钱嘉乐凭借《旺角黑夜》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奖。
2009年,尔冬升导演邀请他担任《新宿事件》的动作设计,主演是成龙。
2010年,他担任动作设计的《李小龙我的兄弟》和《车手》双双提名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奖,最终《车手》获奖。
从跑龙套到“武指大神”,钱嘉乐的逆袭之路,充满了汗水和坚持。
遭前任控诉,真相是?
都说分手见人品,钱嘉乐和李珊珊分手后,也闹出了一些风波。
在钱嘉乐和汤盈盈结婚后,李珊珊突然站出来控诉钱嘉乐抛弃自己,转身娶了富婆。
这一下子,把钱嘉乐推上了风口浪尖。
但网友们并不买账。
毕竟,钱嘉乐和李珊珊相恋九年,多次求婚都被拒绝。
李珊珊总是以事业为重,不愿意结婚。
钱嘉乐等待了九年,选择分手也是情有可原。
更何况,钱嘉乐和汤盈盈在一起后,并没有过多的炫耀和张扬,而是低调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
面对李珊珊的控诉,钱嘉乐选择了沉默。
他明白,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再去争论也没有意义。
他现在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才是最重要的。
他不想因为这些事情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也不想伤害到身边的人。
这种沉默,或许也是一种最好的回应。
钱嘉乐,人生赢家?
2013年和2015年,汤盈盈分别生下了两个女儿。
年过半百的钱嘉乐,终于收获了梦寐以求的美满生活。
他有了幸福的家庭,事业也蒸蒸日上。
2021年,钱嘉乐主演的记录影片《龙虎武师》上映,他在影片中本色出演一名武师,让观众们了解到了这个幕后行业真实的一面。
如今,钱嘉乐依旧活跃在娱乐圈里,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点滴。
他的笑容依旧灿烂,眼神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那么,钱嘉乐到底是不是人生赢家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羡慕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
也有人觉得他抛弃旧爱,不够专情。
但无论如何,钱嘉乐用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活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他的人生,或许并不完美,但足够精彩。
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武替,逆袭成为备受尊敬的“武指大神”,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而他在感情上的选择,或许有争议,但也无可厚非。
毕竟,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或许,我们不应该用简单的“赢家”或“输家”来定义一个人的人生,而是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理解他们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