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南国的孩子跑去北国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冰雪中追逐梦想吗?
在哈尔滨亚冬会,新加坡队的23名运动员以他们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
抵达哈尔滨后,这些习惯了炎热潮湿气候的队员们不仅没有惧怕寒冷,反而有人“特意穿少几层衣服”,想体验那种“被冻住”的感觉。
这不是一句玩笑话。
团长冯天薇笑谈起她的队友们时,也隐约带着一丝认同。
这位出生在哈尔滨的乒乓球世界冠军,目睹了新加坡队员从畏惧到欣然接受冰雪的全过程。
在短道速滑、冰球和高山滑雪的比赛中,他们虽是初试身手,却展现了发自内心的热爱。
比如高山滑雪的新加坡参赛选手法伊兹,把备赛的半年时间留给了训练,而不是课本。
尽管最终的排名在男子回转项目中只是第12名,但这个从未见过天然雪的年轻人,已经在寒冬中为团队创造了全新的历史。
新加坡运动员面对的难题并不止“寒冷”。
身处没有天然冰雪环境的热带国家,他们的训练条件往往比很多竞争对手更为艰苦。
但冯天薇提到,新加坡运动员在中国教练的帮助下逐渐找到了一条属于他们的路。
以短道速滑队为例,当地找不到大型滑冰训练馆,队员们只能前往国外进行强化训练。
而帮助他们打开眼界的,是中国滑冰协会推荐的短道速滑教练赵艳芝。
这位来自东北地区的滑冰名宿,带来了先进的训练理念,也带来了她对冰雪运动的热情。
赵艳芝不仅将新加坡队员带上了亚冬会的赛场,她的指导甚至直接影响了队员们的视野和态度。
队员卜靖颖还在女子1500米和混合团体接力赛中分别跻身B组决赛,这在新加坡的冰雪运动史上是值得记录的突破。
谈到这些成绩,冯天薇坦言,“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能走到这一步,真的很不容易。”
作为团队的领队,冯天薇身上有两个“故事”。
一个是乒乓球时代,她是带领新加坡斩获奥运银牌的绝对主角。
另一个则是藏在冰天雪地里的童年记忆:她也是一名曾经的“哈尔滨滑雪少年”。
小时候的冯天薇,在父母的安排下曾接触过花样滑冰。
哈尔滨的冬天,她时常要顶着寒风在冰面上训练。
但她早早发现,自己可能并不是天生滑冰的料——训练前必备的耐力跑实在太折磨人。
于是,她转投室内的乒乓球运动,也因为这个偶然的决定,登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滑冰的经历并没有淡出她的记忆,此次亚冬会,她选择以团长的身份回到家乡,还带着一份“完成未尽缘分”的心情陪伴队员们走上寒冷的赛场。
“以前我们练习滑冰的地方,还有一些记得清楚的标志性场馆,现在都变得跟国际接轨了。
回来看看,既熟悉又陌生。
”冯天薇称,她希望此次哈尔滨之行不仅仅是比赛,也能成为新加坡队员们对冰雪运动更深层次热爱的起点。
作为运动员,冯天薇追求的是竞技场上的成功;而作为新加坡代表团团长,她更多要考虑的是团队的成长与协作。
面对这一身份转换,她花了不少时间去调整自己的心态。
“能带着年轻选手们回到我成长的地方比赛,对我意义很大。
”她感慨道。
比赛期间,冯天薇不仅陪同每一场比赛,还主动组织队员们参与滑雪、冰球等项目的体验活动。
有些运动员甚至开始尝试未曾接触过的冰球——虽然技术生疏,却获得了无限乐趣。
比赛结束后,冯天薇还透露自己有了一个新的兴趣爱好,“练一下冰球,或加入一个冰球社团”,这可能是她职业生涯外的另一种角色延续方式。
在冷与热的交织中,我们看到了新加坡队的成长,也看到了他们顽强适应环境的精神。
比赛的结果或许不够耀眼,但他们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坚持与热爱的故事模板。
对于这些“热带来的冰雪追梦人”来说,每一次寒冷的挑战,都是新一段旅程的起点。
而冯天薇,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叫“热爱不止于形式”。
冰雪终会消融,但故事和热情依然长存。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在冬奥会的赛场上,听到他们的名字以另一种方式被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