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鲁字,繁体字写作魯,现代汉语常用字。
鲁字演变(《字源》)
《说文解字》:“鈍詞也。从白,鮺[zhǎ]省聲。”这是对鲁字秦小篆字形进行的解析,不准确。
鲁字甲骨文字形,是上下结构,上为头朝上的鱼,下为口,表示吃鱼从鱼尾巴开始。
《字源》:“形声字。商代甲骨文作从口,鱼声。形旁口为嘴之象,表示鲁的本义与口嘴有关……本义为嘉、美……假借义,迟钝。”把鲁字甲骨文字形下半部分释为“皿”,并释鲁字本义为“嘉、美”,而鲁字并没有任何一个义项与美味有关,显然更是臆想。
《汉典》:“会意。甲骨文从鱼,从口,‘口’象器形。整个字形象鱼在器皿之中。本义:鱼味美,嘉。”同《字源》解释,同样是错误的。
鲁字甲骨文字形(《汉典》)
鲁字的甲骨文字形,很明确是张口吞鱼的样子。然而,华夏先民在渔猎过程中,观察到鸟和蛇等在吞食鱼时,都是用嘴把鱼的身体不断调整,直到把鱼头直接对准自己的嘴,这样吞下鱼就不会被鱼鳍刺伤,且非常顺利地吞下去。
水鸟和蛇吞食鱼
鱼鳍是鱼的运动器官,由刺状的硬骨或软骨支撑薄膜而成。它有调节运动速度,变换方向,是鳍中的刺,有自我保护的功能,起到保护身体不被天敌吞食的作用。鱼的天敌,也不会从鱼尾巴开始吞食鱼,防止被刺伤危及生命。或者说,从鱼尾吞食鱼对于鸟和蛇来说,是有危险的,因而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于是,人们就根据这个情况,创造了“鲁”字。
华夏先民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凡是从鱼尾吞食的,都是不正常的,是愚笨的行为。因此,就用“上鱼下口”倒吞鱼的样子,创造出一个“鲁”字,会意愚拙,蠢笨。
鲁字在字形演变过程中,口字不断发生变化,曾经写作“白”或“甘”,最后隶变为“日”,楷书就写作魯,上世纪五十年代简化汉字时,就简化作“鲁”。
鲁字的衍生字有橹、噜、镥,都与倒吞鱼有关。
1、橹,是从渔船的尾部推动船前进的一种工具。如果把船比作一条鱼,那么橹就像从鱼尾吞鱼那样。从橹字甲骨文字形看,最初,橹可能是用捕猎虎时用的盾牌,后来慢慢演变为现在看到的样子。
橹字演变
2、噜,从鱼头吞食,非常顺利而且速度很快,而从鱼尾吞鱼则不顺利,会意说话不流畅,慢慢吞吞,拖拖沓沓。如,噜苏(南方方言,相当于北方的啰嗦)。
小孩不听话,有时候是哄,就是顺着小孩的想法来;有时候是训斥,就是逆着小孩的想法来,也用于上级对下级。如:狠狠地噜他一顿。
鸟或蛇吞食鱼的时候,喉咙会发出声音,这种声音用“噜”字表示。又引申为人睡觉时发出的声音。如,打呼噜。
3、镥,是一种稀土元素,根据lutetium音译第一个音节lu,中国科学家们创造的新字。
总结:鲁字,本义愚拙蠢笨。但这个字义是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但这难不倒早慧的华夏先民。他们根据渔猎时所见的水鸟或蛇捕鱼并多次调整,使鱼头对准自己的嘴巴,从而顺利把鱼吞食下去的一连串动作,创造出来与这一情况相反的文字,是与水鸟或蛇聪明且顺滑地吞食鱼的情况相反的一个字。足以看出,华夏先民的智慧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