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
对于如今的中印关系,外界普遍认为,具体的走向与今年美国大选的结果有着极大的关联,若是奉行孤立主义的特朗普上台,那么双方就存在改善关系的空间,而若是坚持联盟“反华”的民主党上台,那么中印关系依旧将维持在“不冷不热”的状态当中。
但很显然,对于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家,外界再次出现了误判,因为莫迪政府近期的一系列操作,实在令人感到迷惑,让人无法理解中印关系接下来究竟是斗还是和。
9月10日,印度财政部下发了一条重要命令,大幅提高从中国以及越南所进口钢铁产品的关税,征收幅度在12%-30%左右,这几乎等同于向中国下发了一份“挑战书”。
但也是在同一时间,印度政府加大了对资本回流的政策支持,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资本回流印度。
印度海军造船的钢铁均来自进口
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从今年4月份开始,私营企业在印度是投资呈现出全面性的疲软,达到4年以来的全季度最低点,投资总额更是连年下滑,因此,在印度民间一直存在呼声,通过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中国的企业来印投资。
投资黑洞
从另一方面来说,外资入场的疲软,与印度自身的市场环境存在极大关联。在2020年中印在边境地区发生流血冲突之后,印度政府可谓是“谈中色变”,不仅封禁了大量来自中国的应用程序,还主动对中国企业在印投资设限。
vivo手机接连在印度挨整
同时,对已经在印度完成布局的中国企业,印度政府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捏造罪名将中国企业的高管直接逮捕,逼迫其认下这些“莫须有”的罪名,几乎就把“明抢”两个字写在了脸上,也进一步坐实了外界对于印度这个“投资黑洞”的认知。
而这种极其恶劣的先例,也让中方的技术人员愈发地不愿前往印度任职,导致印度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也无法获得更先进的技术,合计损失居然超过了150亿美元,流失的工作岗位更是多达10万个,中国的大量企业,也纷纷是“谈印色变” 。
印度手机工厂自动化水平低下
更有趣的是,印度政府这种“毒打”外企的行为,不只针对中国,来自美国的企业也曾遭受过这类“无妄之灾”,也让外界真真切切地了解了印度这个国家的本质,以及极其低下的国家信誉。
在这个阳谋当中,印度政府自恃有着廉价的能源和劳动力为支撑,通过各种口头承诺来诱骗外资入场,等到外资站稳脚跟并且实现盈利之时,印度政府就会第一时间出面“摘桃子”,用逮捕外企高管、捏造金融罪名等一系列下三滥的手段逼迫外企就范。
印度的尴尬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印度这种抢劫式政策,固然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资产和技术,但对于印度的国家信誉却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尤其是在莫迪政府强推“印度制造”的当下,一旦印度制造业缺乏来自外部的支持,就极其容易陷入“闭门造车”的窘境。
印度制造需要大量财力支持
更何况,中印两国在地缘上本就存在较大的竞争关系,双方在边境地区又时不时爆发冲突,加上莫迪政府如今强行在印度全国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导致印度在看待中国企业之时存在极端的排外情绪,这也不是印度某些官员站出来“说几句好话”就能改变的。
一方面,印度政府倾向于配合美国的战略,在亚太地区围堵中国,另一方面,印度政府却又希望拉拢中国的企业,为自身的工业化添砖加瓦。
这种“既要又要”的嘴脸,已经脱离了最基本的逻辑现实,印度人再怎么爱占小便宜,也不应该有如此不切实际的幻象,因为中国不会允许一个“反华”的印度,依靠中国企业的入驻来发展自身的实力,这几乎等同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印两国在iPhone上的竞争就是体现
而且从印度向中国的钢铁行业下发“挑战书”一事上,我们也能看出,印度本身就对其与中国在实力上的差距缺乏足够多的认知,故而抢在中国资本回流印度之前,率先对中国发起敌对行为,认为此类行动可以“逼迫中国就范”。
而从现实的角度上来说,印度这一单方面设立关税壁垒的行为,已经在事实上构成了贸易歧视,就算双方打响贸易战也在情理之中,更别提中印两国本就关系趋于紧张。
中国的应对
对于印度洋这样的“无赖”,中方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向莫迪政府“展示决心”,如同在边境冲突当中增派重型旅一样,在经济层面上高高抬起“大棒”,让印度明白与中国之间的差距,主动撤回敌对行为。
印度教民族主义
如若不然,可以效仿对欧盟电动车关税的反制行为,在印度对华出口的“大头”上予以反制,让印度的企业先于中企感受到“肉痛”。
中国市场可以没有印度的投资,但印度市场不可以没有来自中国的投资,这一前提就注定了,在中印可能的博弈当中,中国将持续性地掌握主动权。
而且我们退一万步来说,既然印度投资环境如此恶劣,那么中方不妨在官方层面上发一发针对印度的“投资警告”,用vivo等手机品牌在印度的悲惨遭遇,来警示那些想前往印度设厂的企业三思而后行,进一步坐实印度“投资黑洞”的角色定位,这同时也是对莫迪政府的一次“釜底抽薪”。
莫迪领导下的印度未来走向迷茫
平心而论,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集团当中的主要成员,本可以与中国形成“互补”,但莫迪政府一门心思想要“脱亚入欧”,将中国作为递交给美国的投名状,那么中印两国之间,就注定没有多少的共同语言。
偏偏有一些头铁的中企还要跑过去,实在搞不懂
印度政府的经济政策,都是为印度国内几个富豪大佬服务的,产品重叠的,竞争压力大的,政府就想着法的限制国外的,他们没有的,薄弱的,就忽悠国外来投资,然后政府再帮它们抢夺……
阿三没信誉度,傻子一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