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9年,张养浩在陕西终以病逝,其一生追求正气、关怀黎民的精神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追念。纵观他的一生,我们看到一个士人的担当与操守从未改变。张养浩,一位元代名臣,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品格,在元朝这段历史中闪耀出光辉。
元武宗至大二年,即公元1310年,张养浩被贬为平民,他决定暂别纷争,静观其变。同时,他的真知灼见却慢慢被更多人认识到。自元世祖忽必烈到元文宗图帖睦尔,六任皇帝先后重用他,并曾七次召他归朝,为何这位士大夫敢于七次拒绝皇帝的恩宠?
张养浩,字希孟,出生于1269年。他的名字据说源自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而“浩然正气”也成为一生对他的评价。1279年,仅10岁的他由于过度用功,父母不得已劝阻其稍作休息。即使如此,他仍白天背书,夜晚偷读,以致在 山东游学时就有了“迎风唱太古淳风,悲呼吾辈苍生”之感慨。
元初,知识分子的处境艰难。元朝统治者采取四等人制,把汉人列为第三等,士人难以出头。然而,张养浩凭借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却使他成为一个例外。1286年,他在济南观舜祠之时,感思古淳风,作《过舜祠》,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仰慕。接下来,凭借一篇《白云楼赋》,他得到了山东按察使焦遂的赏识,推荐为东平学正。
1293年,张养浩前往大都求官,因才学出众,被当时的平章政事不忽木荐为礼部令史,之后更成为御史。在御史任上,他因直言进谏,名动一时。当张养浩生病时,不忽木探望他,见家中清贫,不禁赞叹道:“此真御史也!”
张养浩的正直和能力使他在元朝廷内外赢得了广泛赞誉,但也使得他多次遭到权臣猜忌及打击。在一次朝议设立尚书省时,他毅然反对,预言此举将引发天灾降示。这之后,果然在南郊祭祀期间,突如其来的大风和冻死的民众印证了他的预见。元武宗不久因各方压力也下令废除尚书省。
在被罢官后,元仁宗时期,张养浩再次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提倡恢复已久废止的科举制度。这一措施重新让汉族士人在国家治理中获得提升的途径。
然而,正直的张养浩并未在高官之位上享受安逸,他在反对上层奢靡、不合理的制度上屡屡发生冲突。对风俗奢靡等弊端直言不讳。最终在多方因素作用下,张养浩辞官回乡,尽情投入其文学创作。
张养浩在辞官后潜心书写,以《山坡羊 潼关怀古》传世,表达了对普通百姓命运的深刻关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正是对历史周期律的深刻体悟。这首曲直击世人心灵,让人们感受到历史年轮下百姓的无奈与苦楚。
1329年,陕西大旱,粮食短缺,饥荒严重。张养浩受任陕西行台中丞,延续其一贯的为民精神。他立马散尽家财,赈济灾民,整顿经济,调配粮食,为当地民众争取了一线生机。多年来,尽管屡次辞官,张养浩却在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重返官场,尽力为百姓减轻疾苦。
张养浩的尽忠与自律,得到了元朝历任皇帝的尊重和信任。死后获谥号“文忠”,他的精神受到后人景仰。正是在一个政制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他以儒生的刚正不阿和卓越的治理才能,印证了千古“浩然之气”。在元代汉人地位颇低的背景下,张养浩能够在朝廷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不仅源于他的文学才华,更因他一身正气、忠于职守。
张养浩,这位元代的文臣,用一生的努力证明了他名字的意义。济南的文忠祠中,每年都有无数人前来祭拜,缅怀这位高风亮节的古代贤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