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开国大将粟裕,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说出了最后的嘱托

文史风云 2024-08-31 18:30:18

1984年,77岁的开国大将粟裕,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说出了最后的嘱托:将骨灰撒在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的儿子问道:“那包括谭家桥吗?”粟裕听到这三个字后,沉默了许久,最后还是缓缓点了点头。“谭家桥”是粟裕一生中,唯一大败的地方,他至死都无法释怀,这个地方埋葬了他太多的战友和兄弟。究竟是谁,打败了在当时被称为“红军战神”的粟裕?当年的谭家桥,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在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李德曾提议采用堡垒对堡垒的方式,抵御蒋介石的大军。已被边缘化的毛主席,则建议避免与蒋介石正面冲突,利用他的兵力分散,插入其后方江西、浙江等地,以调动并寻找机会歼灭敌人。但这个建议当时并未被采纳,导致红军遭受重大损失。在被蒋介石军队打击后,李德和博古终于接纳了毛主席的这一策略。他们计划派遣一支部队,前往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与当地领导人方志敏会合,共同组建所谓的北上抗日先遣军。但实际上,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深入蒋介石的老家浙江,扰乱其后方。然而,此时的战略效果已大不如前。因为蒋介石已完成对我们的全面包围,并在外围建立了坚固的堡垒,这使得他的机动兵力大大增强。因此,红军再想插入敌人后方,就会面临极大的困难。尽管如此,李德和博古还是选择了执行这一策略。他们选中的的领军人物是寻淮洲。年仅22岁的寻淮洲,已是红七军团的军团长,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有人推测,如果寻淮洲能够活到建国以后,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地位,绝对不会低于当时的林彪。而粟裕,这位后来的战神,在当时是他手下的参谋长。当时,红七军团遵循命令北上。抵达闽浙赣根据地后,与当地的第20师和第21师联合,重组为红十军团。其中,军长一职由刘畴西担任,寻淮洲为第19师师长。寻淮洲率领的红19师是中央派遣的强大力量,而红20师实力稍逊,红21师则是由当地民团改编,实力相对较弱。因此,在军团的初步构建中,红19师无疑是主力。1934年11月,红十军团开始行动。其中寻淮洲带领红19师向浙江进发,而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等人留守根据地负责防御。在此过程中,寻淮洲和粟裕一路高歌猛进,直至分水县城下与王耀武相遇。王耀武是当时国民党补充第一旅的旅长,兵力远超过红军。尽管他在战斗中采取了谨慎的策略,成功抵挡了红军的进攻,但并未能扭转战局。红军在金紫山的反攻,使王耀武陷入了被动。可此时,李德、博古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看到前线胜利,改变了之前的策略,决定合并三个师以增强力量。然而,这一决策却导致了根据地的失守。因为方志敏等领导的20师和21师离开后,国民党军队轻易占领了闽浙赣根据地。在汤口汇合后,红军面临国民党的围剿。虽然最近距离的王耀武部队赶到现场时,红军已经撤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逃脱了困境。各支国民党军队迅速集结,对红军形成了包围之势,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上演。然而,战役的序幕刚刚拉开,刘畴西总指挥便犯下了一个关键的错误,这一错误最终成为了后续失败的伏笔。提及谭家桥战役,我们不得不强调其作为伏击战的性质,要求执行任务的部队,必须具备强大的战斗力以确保成功。按常理,这样的任务应交给主力部队,即红19师。但刘畴西出于某种担忧,可能是担心粟裕等人的功绩超越自己,他并未将伏击的重任,交给寻淮洲和粟裕领导的红19师,而是选择了实力稍逊一筹的第20师。更甚者,在战斗部署中,刘畴西对寻淮洲这位“外来将领”的偏见显现无遗。他将歼敌的主要责任,压在了第20师的肩上,而将实力更强的红19师置于次要位置,仅负责配合第21师封锁敌人的退路。遗憾的是,第20师在遭遇国民党名将王耀武率领的精锐部队时,尽管占据了有利地形,却因实力悬殊而遭遇重创,最终被全歼。而在这一过程中,寻淮洲和粟裕正试图从后方增援,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错失了一次次宝贵的战机。寻淮洲在冲锋中不幸中弹牺牲,粟裕也陷入重围,仅率八百余人艰难突围。这场战役的惨败,不仅使红19师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没,更让才华横溢的年轻将领寻淮洲英年早逝,成为了红军历史上的巨大损失。这场战役也让粟裕一直无法释怀,成为他毕生的遗憾。参考资料:樊成柱《谭家桥之战:一部悲壮的革命长歌》马昌法《令粟裕刻骨铭心的谭家桥之战》

1 阅读:112
文史风云

文史风云

历史会说话,历史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