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扩张的直播和带货,接下来会给大家带来哪些影响?

一坨杠精 2024-07-04 14:45:45

靠着对一首《诺言》的翻唱,烧烤摊主郭有才成了草根逆袭的代表,9天粉丝量突破1000万,最高单日收入了380万,葱省当地连夜紧急去修路。

凭借模仿“反zha老陈”,那个“保安阿斌”活生生从老陈牙缝里抠出两室一厅,然后各种“先天圣体”的不断涌现,甚至山寨周董的贵物甚至开了全球演唱会。

另一边的“东F甄选”,则反复陷入争议。老俞前30年的传奇口碑,加起来都不如做直播带货3年塌的快。

从开封“王婆”到保定“粥饼伦”,从“淄博烧烤”到“菏泽南站”,全民都在算法的引导下,进入了疯狂的直播和带货的时代。但,直播带货到底肥了谁,又坑了谁?

“接住泼天的流量”

这两年流行的就是,接住了流量,就能带来泼天的财富。

毫无疑问,在这几年被流量砸中的人和地方,都会得到泼天的财富。个人就不用说了,很多地方和地方的粗鄙的文旅,也都抢着当网红。

而直播的平台,也凭借着操控算法的能力,通过不断推出新的IP和话题来维持巨量的流量,从中攫取到巨大的营收。可现实,大多数情况下,总会被流量的“虚火”反噬了。

葱省那边,火了几个月,现在已经门可罗雀,大批的烧烤摊关门跑路,当年的鸡的屁增速,甚至还低于全省增速。而天水和尔滨其实也就只火了二十多天,且热度过后,尔滨因为多年主打冰雪世界还能继续过,但天水经济总量的年增幅,也都跑输了平均量。至于菏泽的花期,甚至还不到一周,而且当地最后不得不亲自拔除“菏泽南站”的“群M乱舞”。

铁打的平台流水的IP。现实一再证明了,单纯指望借助流量爆火的直播去促进经济,无论是带货还是文旅,这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因为流量只是钓鱼,但是没有炖鱼的过程,最后还是吃不到鱼。且指望用流量去吸引人才和投Z的城市吃肉者们,最后肯定也大失所望了。因为直播经济,是旺“丁”而不旺“财”。这可能颠覆了很多低智下沉用户的认知,但事实的确就是如此。2016年,T猫率先引入了明星网红线上直播带货模式,使得双十一期间全天交易额突破了900亿。自此,直播时代开始轰然降临。

老罗靠直播还清了大部分的zhai,李X琦更是成了魔都的杰出青年,住上了一个小目标豪宅,薇Y光漏税追缴的数额,就达到了13个小目标!进一步刺激了许多跟风的削尖了脑袋往里钻,而平台也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自然进一步扶持了。

2020,因为口罩的影响,在全民居家的环境下,直播成了百业沉寂中的一枝独秀。

人人都能直播,万物皆可带货。所以当夜晚降临,无论是城里的桥洞,还是沿街的商铺,或者村里的谷场,到处都能见到一群靠直播打赏为生的主播,在镜头前卖力的叫卖、唱歌、起舞、闲聊。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全网短视频账号总数高达了15.5亿!

也就是说平均所有人都已一个多月账号,而有1508万人把直播当成生存的主业!这就意味每百人里,就有1-2个专业的主播。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直播就是另一种“地摊经济”。

2020后,塔开始鼓励“地摊经济”发展,各地开始兴建烟火气的夜市,同时直播也被各地列为重点产业,成为拉动经济的黄金抓手。

尤其是其实内核还是粗鄙的大多城市都文旅,甚至都把直播流量当做了考核KPI。以至于网上到处都是各种账号,信息纷繁负责,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关注度稀缺,真正好内容的深度却没有出头之日,被分散了流量,劣币驱逐良币。

但问题是:这个充斥着致富神话的产业,却掩盖了大量的泡沫和不平!到了现在,直播产业的泡沫,绝不比2020左右的D产行业少多少。被概念炒高的地皮,能变出3-4倍的泡沫。被流量砸中的人和城市,也能日入百万。例如“挖呀挖呀挖”走红的黄老师,开播前五场的每场平均观看人次,高达10万,直播销售额也到了200万。

从无人知晓到月入百万,这是直播行和短视频这些平台最好的广告。而这种疯狂的致富神话,也给无数年轻人带来虚拟的幻想:博一博吧,别那么辛苦学习工作了,也许,下一个神话就是我呢?

WB做过一个调查,超过60%的年轻人对成为主播是感兴趣的,很多家庭主妇、退休大妈和农民兄弟,也认为做主播是个快速致富的捷径。

而各种报道里,屡见到的“90后大学生返乡直播致富”,“地摊主播年入百万”。

然而,直播和短视频到底富了谁?

首先,是批量生产网红的从业公司,但他们却不产生任何实际价值。专职培养网红的“传媒”,有的甚至成立才两年,就成功上市了。直播看上去很容易,但想要赚大钱,得到流量的垂青,是非常需要专业的网红孵化公司的运作。

因为他们可以对主播进行培训,并为主播和企业间牵桥搭线,最后对接平台,实现带货大量变现。其次直播的收入不等同于真实的实际收入,钱分到自己这里前,首先得让平台和中介抽成。

一般来说,平台抽20%-50%,中介抽10%-30%左右,剩下的收入才是主播的。而为了进一步赚打赏和变现,一些平台和公司还会通过明示、暗示、流量激励的方式,让女主提供“软S情”赚取打赏,甚至还要她们线下和“榜一大哥”见面。

而那些带货的,则以次充好,服务降级,虚假宣传等。而很多爆红的所谓素人,无论是“帅农鸟叔”还是“张同学”,其实背后都有专业公司的操刀,能提前知道流量怎么推,算法怎么演绎,热点是什么。收入的背后,先富起来的,就是短视频直播平台和这些网红公司。

可他们解决的就业,shui收,流动是有限的!而对于从业的个人来说,直播就像“打牌”,火不火,看能不能抽中流量的彩票了。而平台和网红来说,无论火了谁,他们都是大赚。就跟开DU场一样,赚的是抽成啊!

但这些人和平台暴富,群体智商shui的收割和百业进入E性竞争,慢慢走向凋敝。去年主打吸引中老观众的“秀才”和“一笑倾城”积累了千万粉丝。

一晚上直播,前十位的粉丝打赏,人均2万-10万起!被外界批判“榨干了老人养老金”。其统计,“一笑倾城”榜一大哥至少在直播间给她打赏了2000万!

按平台规则,人家收1000万,“一笑倾城”收1000万,真是一鱼两吃了。尽管后来“秀才”被封了,但“一笑倾城”后来却低调悄咪咪的复出,继续直播,不亦乐乎。

并且直播带货的大促,倒逼了众多企业、经销商、小商店进行低价的E性竞价,乃至别挤兑的不得不以次充好,制假售假。很多有门店的实体生意,搞得无路可走,最终卷铺盖关门,从业者背负ZHAI务黯然离场。

这里面充满了混乱无序,逐利的虚假的泡沫。却唯独缺少强力的管理和规范,以至于直播越来越无聊、同质,充满了抄袭和模仿,没有任何创新,也成了“赚一笔就跑”的投机生意。

而大量刚进入互联网的低智下沉用户,也在这种配天被投喂吃粗糠的过程中,再也看不到细粮。

最重要的是,连shui收都承压了。一直以来,直播带货就是漏shui的重点区域,薇Y的风波已经让大家看到了冰山一角。而相比于实体店,直播带货很难追查,计算更是难以统计。

而另一边,好统计的实体店却被直播挤死。包括直播内部,95%的从业者月收入不足5000元,月入十万以上仅占到0.4%,大部分的钱,还是被几个头部主播和平台拿走了。

这样的生态,比“二八定律”更扭曲了。

今天回过头来看直播感慨:这样的产业到底富了谁,坑了谁?

对经济的发展,对互联网的生态,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0 阅读:33

一坨杠精

简介:少林寺驻武当山办事处大神父杠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