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一头蓬松“爆炸头”、自带天然呆萌气质的鸭子在2024年频频现身南京中山植物园、苏州虎丘等景区,迅速晋升新晋“网红”,引来无数游客围观拍照。
据说早在明清时期,它是皇家园林的专属“萌宠”,连康熙爷都对它爱不释手,甚至舍不得吃。
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神奇东西,它又是如何在“消失”近三个世纪后,于2005年神奇般地“重现江湖”?
“爆炸头”鸭惊艳亮相2024年的夏天,一种顶着蓬松“爆炸头”的白色鸭子,意外走红网络,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新晋“网红”。
从南京的玄武湖、中山植物园、瞻园,到苏州的虎丘,这些发型独特的鸭子所到之处,都引发了游客们的热烈追捧和疯狂拍照。
它们雪白的羽毛、乌黑的嘴巴和脚蹼,再加上头顶那撮蓬松浓密的白色“凤冠”,远远看去,就像顶着一顶滑稽的假发,让人忍俊不禁。
网友们纷纷惊呼:“这爆炸头也太酷了吧!”截至2024年5月29日,相关话题阅读量已突破650万,可见其火爆程度,其实这些“爆炸头”鸭子还真不是人工特意打造的网红。
它们是一种名叫“凤头白鸭”的珍稀物种,因其头顶独特的凤冠状羽簇而得名。
它们不是现代人工培育的品种,而是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原生鸭种,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存在,并且在当时的皇家园林中多有饲养,作为观赏珍禽。
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凤头白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一度销声匿迹,甚至被认为已经灭绝。
因此这次凤头白鸭的“复出”,不仅让大众惊喜不已,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为研究中国古代家禽品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资料。
那么,这种消失了近300年的珍稀鸭种,到底是如何“重现江湖”的,它们身上又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文化意义?
宫廷雅士,皇家宠儿凤头白鸭并非现代培育的新品种,它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宫廷岁月”。
翻开尘封的史册,我们不难发现,早在明清时期,凤头白鸭就已作为一种珍稀的观赏鸟类,活跃于皇家园林之中,深受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的喜爱。
明代文人黄一正所著的《事物绀珠》中,就已出现了关于凤头鸭的最早文字记载:简短的描述,勾勒出了凤头鸭最显著的特征。
头顶高耸的羽冠,以及全身雪白的羽毛和乌黑的骨骼,这和如今我们看到的凤头白鸭如出一辙,也证明了这一品种的悠久历史。
到了清代,凤头白鸭更是成为皇家园林的常客,清代高士奇在其所著的《蓬山密记》中,记录了康熙皇帝和凤头白鸭的一段趣事:
一群凤头白鸭在水边嬉戏玩耍,康熙皇帝看着它们,说道:“人们都说这种鸭子味道鲜美,吃了对身体也好,可是朕就喜欢它们一身雪白的样子,从来没舍得吃过,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可见,康熙皇帝对这种通体雪白、风度翩翩的鸭子十分钟爱,甚至不舍得烹食,更在意其观赏价值。
除了文字记载,凤头白鸭的身影也出现在了当时的绘画作品中,清代画家李元开就描绘了两只栩栩如生的凤头白鸭。
它们悠游于荷塘之中,一只正低头梳理羽毛,另一只则目不转睛地盯着旁边的小螃蟹,画面生动有趣,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凤头白鸭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这些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都证明了凤头白鸭在明清时期并非寻常家禽,而是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珍稀品种,是名副其实的“皇家宠儿”。
只可惜,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里,凤头白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度销声匿迹,让人惋惜。
稻田偶遇,重现江湖时间来到2005年,消失了数百年的凤头白鸭,竟在江苏镇江的稻田里意外“重现江湖”,这一发现其实源于一次偶然的田间观察。
当时镇江市天成公司的创始人戴网成,镇江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沈晓昆,正在丹阳延陵推广“稻鸭共作”的生态农业模式。
这是一种古老的农业技术,利用鸭子在稻田里除草、捉虫、施肥,实现生态循环和增产增收。
在一次例行巡视中,他们意外发现稻田里混杂着几只头顶长有“凤冠”的鸭子,这些鸭子毛色杂乱,有红有灰,跟一般的家鸭截然不同。
戴网成觉得这些鸭子颇为奇特,于是就把它们单独留下,进行观察,出于好奇,他开始翻阅古代文献,寻找关于这种鸭子的记载。
终于,他在明代古籍中找到了答案,再结合其他资料,他们初步判定,这些鸭子,正是史籍中记载的凤头鸭,只是毛色有所差异,可能是杂交后代。
欣喜之余两人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资源,必须进行抢救性保护和繁育,于是他们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凤头白鸭提纯复壮之路。
这项工作不是一件易事,起初他们试着让选中的公鸭和母鸭进行配对繁殖,却发现凤头鸭在交配方面存在选择性,就像人类谈恋爱一样,不是每一对都能“看对眼”。
一年下来,竟然没有繁殖出一只后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想出了一个“妙招”,把这些凤头鸭放回大鸭群中,让它们自由选择伴侣。
这个方法果然奏效,他们终于成功繁育出了第一批凤头鸭后代,虽然毛色依然较为杂乱,但总算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随后他们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通过严格的选种、配种和繁育,逐步淘汰不符合“白毛乌骨”特征的个体,最终在2013年成功培育出了百余只纯种的凤头白鸭。
这实现了这一珍稀品种的“复活”,消失了数百年的凤头白鸭,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现江湖”。
未来可期,多元发展如今在镇江丹阳延陵镇的凤头白鸭保种场内,数百只“爆炸头”鸭子悠闲地漫步于水塘边,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品种,防止其又一次“消失”,科研人员建立了核心种群,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维持其遗传多样性,避免品种退化。
他们定期对种鸭进行基因检测和健康评估,并采用科学的配种方案,确保后代的品质和健康。
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完善的谱系记录和档案管理系统,对每一只凤头白鸭的出生、生长、繁殖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为后续的品种改良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望未来,凤头白鸭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除了现有的观赏价值外,科研人员还在积极探索其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他们计划培育体型更小巧的迷你型凤头白鸭,使其更适合作为宠物饲养,同时,他们也在研究培育肉用型凤头白鸭,以开发其食用价值。
此外,凤头白鸭的药用价值也有待进一步挖掘,据古代文献记载,凤头白鸭的肉和蛋都具有滋补功效,可以入药。
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凤头白鸭的肉中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益。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始引进凤头白鸭,供游客观赏,这些可爱的“爆炸头”鸭子,不仅为景区增添了新的亮点,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结语从皇家园林的珍稀宠物,到一度濒临灭绝的失落物种,再到如今的“网红”鸭和生态农业的“新宠”,凤头白鸭的“复活”之路,可称传奇。
不仅展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和智慧,也体现了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