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行业是否只能在慢工细作和高效量产之间做出选择?
讲一个故事吧。
春节期间,影院门口排起了长队。
家长带着孩子看《哪吒》,情侣买了《唐探1900》的票。
走出影厅,大家的评价各不相同:“《哪吒》的诚意满满,太震撼了!
”、“《唐探》又稳又搞笑,挺值票价的。
”有人讨论得热闹,有人则默默发朋友圈表示“不合预期”,但不论如何,两部电影都成了春节档的赢家。
可能你也会好奇,像饺子这样的“匠人”导演和陈思诚这样“多面手”导演,哪一种模式更适合中国电影走下去?
一剑惊四座,饺子的“慢工”如何启示国产动画?
让我们先说说饺子。
他的创作历程几乎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专注”。
从《哪吒1》到《哪吒2》,他用了十年的时间,而其中每一个细节都无法省略。
他自己也曾透露,光是剧本的打磨,至少要花两年。
动画电影,尤其是原创动画,难就难在从零开始构建世界。
这不仅仅是完成故事,还要赋予其视觉冲击力和文化根源。
比如饺子在《哪吒1》中重新演绎的“削骨还父,剔肉还母”的经典传说,能让观众既觉得新鲜,又觉得亲切。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种务实的坚持。
他选择为内容慢下来,而这种“慢”显然击中了市场的需求。
两部《哪吒》不仅在票房上表现优异,在评分网站上的用户口碑也极高。
这或许说明,只要作品足够用心,它可以突破观影群体的标签,把“动画片是儿童片”的偏见改写成“动画片也可以是全民电影”。
这样的导演,为国产动画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流水线电影的守门人,陈思诚的胜利能否维系基准线?
另一边,陈思诚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线。
你可能会注意到,“唐探”系列几乎以一年半到两年的频率稳定推出。
在当下电影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这种速度和高票房,注定会让他显得与众不同。
有人会觉得,“高产”是不是意味着电影质量打折了?
有人批评他的作品套路过多,预算极大却常常缺乏创新亮点。
不得不承认,他让中国商业电影有了一条可以稳定输出的流水线。
从《唐探》到《误杀》,陈思诚以类型电影为基础,尝试了喜剧、悬疑、家庭等多种风格融合,还探索起IP开发,把“唐探”做成了某种“宇宙”。
虽然没有达到像饺子那样超高的作品分数,但他依然让中国电影的类型片市场更有层次。
如果把电影比作餐厅,那么饺子像是执着于创新的一星餐厅主厨,而陈思诚则更像是把更多客人吸引进来的餐厅经理。
他的高效率,保障了观众不会在市场上“找不到片看”。
每一个“唐探”系列上映时,哪怕是一部“基础及格”的商业电影,也能为各个电影院吸引到足够人气。
从“天花板”到“基础盘”,中国电影的两条轨道如何并行?
这让我们又回到了开篇那个场景:电影行业究竟应该专注做慢工匠人,还是培养高效多面手?
其实,两者在逻辑上并不一定矛盾。
回顾春节档的讨论,我们会发现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争论哪一种路线更好,而是市场如何容纳这些不同类型的电影观众。
陈思诚团队保证了观众“随时有电影可看”,而饺子则告诉大家,原来中国电影还能“拍到这个水平”。
这两种模式,表面上看可能背道而驰,但实际上它们共同在推动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成长。
比如,《哪吒》让中国动画走出了“给小孩看的”固定标签,动画市场能腾出更多空间试验不同类型和形式。
而陈思诚的“唐探”系列,则在类型与市场的结合上为后来者提供了模板。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陈思诚通过对年轻导演的培养和制作团队的扩展,输出了更多电影负责人。
这种从个人到工业体系的建构,依旧值得电影行业关注。
电影的未来,不该只有一种选择或许,电影行业的关键问题不是“选谁”,而是如何让不同风格和节奏的电影找到共存的方式。
就像一些极具口碑的文艺电影需要票房大片去“补贴”市场,饺子的探索和陈思诚的尝试,都在讲述着同一个目标:中国电影需要保持热度,同时还能继续突破。
未来的中国电影,可能还需要更多类似的“碰撞”:一方面让观众看到足够多新颖作品,也要有人撑住市场底线,并通过不断扩展电影行业的格局,去吸引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
所以,与其问谁更重要,不如期待中国电影能容纳更多选择。
你是更喜欢一部五年打磨出来的电影,还是一两年迅速推动市场的作品?
电影院还会告诉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