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月,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毛主席逝世的悲痛中,邓小平再次站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
当时,党内一位重要人物对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现在,有人要把邓小平请出来,还要让他当总理,说他如何如何能干……邓小平这个人我是熟悉的,讲能力他是有一点,但错误更多……他比华主席差远了,所以,最后毛主席才选定华国锋同志作接班人……”
此人到底是谁?为何如此直言不讳?而复出的邓小平,又将如何改变中国的命运?
从红军战士到中南海警卫实际上,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的老家就在江西弋阳,位于赣东北的小县城。
他叫汪东兴,曾任毛主席的警卫,1916年,汪东兴在这里出生了。
当时的中国,清末皇帝刚刚退位,此时的局面可以说是一片混乱,军阀割据。
年幼的汪东兴虽然看不懂这复杂的时局,但他切身感受到时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贫困生活。
到处都是压迫和饥饿,他见得多了,心中不由得燃起了革命的火种,这或许是他命中注定。
1929年,汪东兴借着一次宝贵的机会,投身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那时的他,还只是个13岁的少年,别的孩子还处在懵懂的阶段,他就早早成为奋斗在一线的革命战士。
没想到短短三年后,他就凭借出色的表现,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到方志敏等人创建的红十军,就此开启军旅生活。
革命早期,他所在的部队一直在赣东北地区奔波,这是一支胜利之师,所到之处,总能给当地百姓留下深刻印象。
王荣、龙飞虎、王鹤寿、汪东兴、郭仁在陕北王家湾合影
到了1933年1月,汪东兴随红十军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而汪东兴的命运,就此转入新的高峰。
不久,他便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一路上充满艰辛。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才让年轻的汪东兴深刻体会到革命的本质,和其他战士相比,那段时间他确实成长了许多。
转眼到了1935年,汪东兴收到指示,要随部队长征,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节点。
一路上,汪东兴翻山越岭,从来不敢掉队,更没有叫苦喊累,而这样的精神,一直推动他走胜利。
解放战争打响那年,汪东兴已经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优秀的军队干部,在军中能够独当一面。
1945年,他被选为中共七大候补代表,显然,这一职务变动是组织对他的肯定和信任。
不过,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改变汪东兴命运的时刻,还在后面。
1947年春天,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落到了汪东兴肩上,他被调到毛泽东等领导身边负责警卫工作。
刚接到这个消息时,汪东兴既兴奋又忐忑,他知道这是一份神圣又庄严的工作,但又怕自己做的不够好,不能胜任。
1955年,汪东兴向毛主席汇报工作
经过再三的考虑,汪东兴还是接受这一调遣,从此之后,他的人生轨迹就和毛主席紧密相连。
1949年3月23日这天,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五大书记率领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
至此,解放战争迎来了最后阶段,动兵当日,汪东兴带着警卫战士乘坐吉普车开道。
巧合的是,汪东兴听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进京赶考”的经典对话,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几个月后,毛主席等人就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而汪东兴的职务,再一次迎来重大调整。
1966年11月,汪东兴(前排)陪同毛泽东检阅红卫兵
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处副处长兼警卫处处长,政务院秘书厅副主任,公安部副部长,总参警卫局局长等职务。
1955年,他又被授予少将军衔,尽管名誉加身,身居高位,但汪东兴最核心的任务始终未变。
在他看来,自己的首要任务,依然是承担中南海及毛主席的安全保卫工作。
汪东兴于1977年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而这一年,邓小平即将引领中国走向下一个发展期。
邓小平邓小平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1904年出生在四川广安县的普通农家。
和别的孩子相比,邓小平最大的优点就是好学,他从1920年开始,就告别了家乡的亲人,飘洋过海来到法国,在这里留学深造。
青年时期的邓小平,不光要钻研学业,还要兼顾自己的生活,课余时间还得去打工赚生活费。
不过比较幸运的是,他曾和周恩来住一个宿舍,两人都是当时优秀知识青年的模范代表。
他们互相鼓励,最终完成了学业,值得一说的是,邓小平留学期间,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从那以后,他的思想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后来邓小平回国,也参加了长征,后来从一名基层战士,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
青年时期的邓小平(旧照)
之后,他的能力充分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和赏识,他的职务缓慢上升,直到新中国成立。
后来发生了很多事情,1977年,邓小平即将复出。
而这一年,汪东兴在会议上评价邓小平,也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
面对外界的声音,邓小平并没有过多理会,他只是把自己手头的工作做好,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为后人,我们已经知道,邓小平复出不久,便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同时还恢复了高考制度。
这一系列政策,让无数知识青年看到了新的希望,全国上下掀起一阵学习浪潮。
短短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我们的军事和科技事业也随之壮大。
今天,当我们回顾邓小平的一生,总会由衷的感动。
也许我们应该铭记他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继续为梦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