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一首诗,洞彻人生事理,启迪无数世人。

书易聊文化方式 2025-02-03 09:11:18

这是一篇比较有禅意的事,讲述人生道理。

也是菩提祖师引领悟空的一个重要内容!多读也会有自己的想法!

文字出处: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西游记》诗词

第19篇 第二回

菩提祖师传授悟空秘诀。

这个可以算作是“金丹大道”的简要程序了。在《性命圭旨》中则把这个程序总结为九个阶段:

其一曰:涵养本原,救护命宝。

其二曰:安神祖窍,翕聚先天。

其三曰:蛰藏气穴,众妙归根。

其四曰:天人合发,采药归壶。

其五曰:乾坤交媾,去矿留金。

其六曰:灵丹入鼎,长养圣胎。

其七曰:婴儿现形,出离苦海。

其八曰:移神内院,端拱冥心。

其九曰:本体虚空,超出三界。

《西游记》中如果说从唐僧收了孙悟空,翻过两界山,算是正式踏上修行之路,那么漫长的取经故事则是按照上面所列出的“金丹大道”修行程序依次展开。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了,如果孙悟空从两界山才开始修行之路,那么他的第一次西牛贺洲的拜师旅程代表着什么呢?前面说了孙悟空拜师情节是讲述修行的大法则,包括后面的入龙宫取金箍棒,大闹天宫以及被压五行山等情节,都不过是用来象征“自性”和“道”的的各种功用。也就是说,前七回的情节和修行的具体步骤和程序无关,也算是为后面具体的修行程序描述做了一个大大的铺垫。

如果还有朋友不相信,那就再看看孙悟空名字的变化——孙悟空拜唐僧之后,唐僧给孙悟空又起了一个名字“行者”。行者——实践者,这下子明白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了吧。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从猴王到悟空粗看不过是一个名字的变化,本质却是从自性到人心的蜕变。

猴王—无名—自性

悟空—有名—人心

自性,是佛教的名词,道家则称之为“道”,都是指这个世界的本体和本源。

六祖慧能悟道之后,连说了五个“何期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老子在定义“道”的时候,也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 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古圣今圣同心,自性和道同义——先天地生,就是本不生灭;寂兮廖兮,就是本自清净;独立而不改,就是本无动摇;周行而不殆,就是本自具足;可以为天地母,就是能生万法。

猴王和悟空同体

自性与人心不二

慧能大师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老子则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两位圣人不约而同地给出了成佛成仙的办法。相较而言,慧能大师的简单明了,但是对个体要求极高;老子祖师的则有法有则,有次有第。如果按照佛家的说法,慧能的属于“顿悟”,老子的属于“渐修”。

猴王专为寻个“不老长生”方而来,作者唯恐后人误入歧途,所以就参照《坛经》的情节编排了一个“斜月三星洞”寻得“须菩提祖师”的故事,开宗明义,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菩提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成佛做祖的关键在于“明心见性”,而“明心见性”的关键在于“悟空”。

0 阅读:24

评论列表

近道

近道

1
2025-02-19 01:00

观音骗了唐王,西方妖魔鬼怪满地走,竟然说成是极乐世界。[呲牙笑]

书易聊文化方式

书易聊文化方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