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外卖史:唐朝到清朝,外卖行业是如何一步步兴起并完善起来的

狂人鉴史 2025-01-25 13:41:48

现在啊,外卖可真是咱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了。

不管是每天忙到飞起的上班族,还是周末在家不愿动的“懒星人”,点几个菜就能在家门口收到美味。

但你可能没想过,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外卖”这玩意儿。

从唐朝到清朝,这外卖服务是越做越好,最开始是给达官贵人服务的,后来慢慢普及到我们普通人,甚至传到了国外。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古代那些外卖的故事,看看我们老祖宗的“懒人经济”究竟有多先进!

唐朝那会,国家富强,文化灿烂。长安城当时是全球最大的城市,各路商人、文人学者都汇聚在那里。

正因为城市经济这么活跃,餐饮业也跟着兴旺起来,酒楼和茶馆到处都是,每天都有很多人去吃喝。

在《唐国史补》里头提到,唐德宗年间,有个叫吴凑的官员刚升任了京兆尹,就是现在的北京市长。照规矩,他得请来祝贺的客人吃饭,表示感激和高兴。

不过,在古代摆宴席可不容易呢。

做菜备料挺费时间和精力的。

吴凑在书房里皱着眉头,为要办的那个宴会发愁。他翻看着菜谱,想着要准备的食材,可总觉得时间太紧张了。

正这时,有个年轻的小官儿轻手轻脚地敲了敲门,走了进来。

瞧见吴凑一脸忧心,那小官儿就试探地问:“大人,是不是为了那宴会的事情在犯愁啊?”

吴凑叹了声,点头应了。

小吏一喜,说:“大人别烦了,东西两市的饭馆都有现成的酒席等着呢,您带点锅碗瓢盆去就能领。就算是要摆三五百人的宴席,也能马上弄好。”

吴凑抬眼一看,对小吏说:“真的有这么方便的事吗?”

小吏拍胸脯保证:“绝对是真!我亲眼见过的。那些饭馆的厨师手艺超好,做的菜又多又好吃,保证让人吃了都夸赞不停。”

吴凑想了一会儿,就决定了要试试看。

他赶紧派人带上好看的食盒和保温的盘子,立刻往东西两市跑过去。

过了一会儿,几个助手汗流浃背地跑回来,手里捧着香气扑鼻的食盒。

他们轻轻地打开食盒,里面摆满了精致的小菜:金黄酥脆的炸春卷、香气四溢的东坡肉、色泽漂亮的糖醋鱼……每一样菜都让人看了直流口水。

吴凑笑眯眯地说:“不好意思啊,这玩意儿其实是城里的名店做的。”他接着给客人们介绍了这种方便的外卖服务,让大家都很惊讶。

之后啊,外卖就在长安城慢慢流行开来,成了城市里一道特别的风景,也给这座热闹的城市带来了不少方便和生气。

1. 服务对象主要是达官贵人,普通老百姓很难享受到这种服务。

2. 酒楼会提供把宴席打包的服务,这样主人不用出门就能在家里摆宴。

3. 外卖的时候会用温盘,这种盘子是两层瓷做的,中间放热水来保温。还会用食盒,这是一种长长的盒子,用来装食物,搬起来很方便。

宋朝那会儿,外卖服务可火了。

那时候经济挺红火,文化也兴盛,市民阶层冒出来了,城市里的买卖特别兴旺。

《东京梦华录》中首次提到“外卖”一词,并详细描述了宋人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宵不绝……更外卖软羊、诸色包子、猪羊荷包、烧肉干脯、玉板、鮓豝之类。”

宋朝那会儿的夜市可热闹了,各式各样的小吃、甜品、凉菜琳琅满目,而且好多都能送外卖。

宋朝外卖的特点是这样的:

1. 服务对象:从达官贵人普及到了我们普通老百姓。

宵禁取消,夜市兴起,大家的生活水平都上去了,点外卖这事儿,也不再是达官贵人的专属了。

2. 外卖服务:

不管是酒楼、茶馆、饭店还是街头小摊,都能提供外卖。外卖的种类非常多,从高档的宴席到路边的小吃,啥都有。

3. 订外卖的方法:

大户人家会让家仆去饭店下单。一般人家就直接去店里点,还得告诉他们送餐的时间和地方。

或者你也可以找外卖骑手来送。

4.外卖员:

人们管他们叫“闲汉”,总在酒楼周围晃悠,看见客人就问要不要帮忙送东西。

宋孝宗经常让人买李婆做的杂菜羹、戈家做的甜点啥的,还会给送的人不少钱。

《清明上河图》里就画了那些“闲汉”送外卖的画面。

宋朝外卖生意红火,主要靠这几样东西:

经济红火:大家钱袋子鼓了,对吃的要求也跟着多了。

生意兴隆:餐饮店都忙着抢客,为了招揽顾客,纷纷做起外卖生意。

城市大:人挤人,交通也方便,正好给外卖这个行业提供了好条件。

在明朝,外卖业务得到了升级,向着更专业和规范的模式发展。

明朝外卖的几个特点包括:

1. 服务覆盖:

酒家和茶肆都提供送餐服务,涵盖日常饮食和大型聚餐。

比如,《水浒传》里西门庆就是用外卖来办宴席的。

2. 美味外卖:

糕点外卖特别火。

南京的桂花厅做的桂花糕又甜又香,中秋节那会儿特别抢手。

为了方便远地方的顾客,商家请了骑马的外卖小哥来送餐。

3. 海外推广:

郑和远航,把中国的外卖送餐带到东南亚和非洲去。

那时候,明朝的外卖服务变得专业又规范,这显示了餐饮业的发达和商业的兴盛。

还有那骑马送餐的兴起,标志着外卖配送方式的持续创新。

清朝年代,送外卖的特别讲究包装和保温做得好看。

在清朝,游玩途中点餐,店家将饭菜送到游船上。扬州的游船外卖在《扬州画舫录》里有所记录。

在《镜花缘》这本书里,李汝珍提到了一个满汉全席外卖的故事。

那家酒店的员工把各种菜式打包好,然后装进了一个特别的保温盒里,之后便用马车把这份美食送到了宴会的举办地。

外卖盒子和保温盘现在更看重漂亮和保温功能。

就像《红楼梦》里贾府点的外卖大餐。

清朝外卖服务提升,说明那时候大家生活更富裕,对吃的东西要求也更精致了。

从古至今,外卖行业走过了从萌芽到完善的过程,从服务于权贵到普及于百姓,从国内市场到国际舞台。古代外卖的诞生与发展,展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昌盛和饮食文化的多样。

现在,外卖已是我们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也许,古人的外卖在某些地方比我们想的还要高明。

好比说,唐朝的保温盘和清朝的保温箱,这不就是现在保温外卖盒的祖先吗?还有宋朝的“闲汉”和明朝的“外卖小哥”,他们不就是现代外卖配送员的鼻祖吗?

我们得好好琢磨一下古代的外卖文化,这不仅能让我们对历史了解更多,还能帮我们换个角度看古代社会。这篇文章希望能帮大家刷新对古代外卖的认识。

对了,如果你对古代外卖还有啥不明白的地方,就在评论区留言聊聊。记得点赞、关注,跟更多朋友分享这个内容哦!

0 阅读:2
狂人鉴史

狂人鉴史

卢柳依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