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的那个金秋九月,新政协在北京热热闹闹地开张了。咱们上海市的大当家陈毅同志呢,被请到了北京饭店,给安排进了一间阔绰得很的屋子。陈毅同志溜达了一圈,眉头一皱,说实在的,没瞧上眼。接着,他又听说傅作义将军那边还没个落脚的地儿,嘿,这下可好,他立马跟接待的同志开了腔:“得了,我这屋儿先别急着定,先看看傅将军那头怎么安顿,咱可不能亏待了人家嘛!”
嘿,我这人对住处可不挑,随便哪儿都能凑合。但咱那位傅作义将军啊,人家可是住惯了大宅子的主儿。他是我朋友,咱不能让老朋友受屈不是?得了,干脆我把这屋子腾出来,让他住得舒坦点儿!
陈毅这一手,可把不少同志给逗乐了,私下里嘀咕开了:“嘿,这天下可是咱们一枪一炮拼出来的,傅作义那家伙,战败的将军一个,咋就住上了陈老总的家?他哪门子的福气哟!”
陈毅一听这些闲言碎语,心里头那个不痛快啊,索性在一次大会上,直接给怼了回去:
傅作义大将军在电台里一唠嗑,嘿,就半个钟头的功夫,湖南那边俩大军就起义啦!你说这事儿得多提气,救了多少咱解放军兄弟的性命?你们瞧瞧,谁能有这本事?要是谁能让国民党那边也倒戈俩军,我房子二话不说直接拱手相让,外加十辆小汽车,把你当上宾供着,咋样?
我虽不住那北京饭店,可吃饭、上班、偶尔吐槽几句,一样不落;傅作义将军要是住进去了,他兴许就觉得咱俩能凑一桌喝酒,而不是用完人就翻脸!你想想,他稍微动动手,能帮咱们省下多少兄弟的命?咱们共产党人啊,那心胸得跟大海似的,宽广无垠,别学那三国里的周瑜,心眼儿比针尖还小!”
傅作义那小子,真是有两把刷子,愣是让北平和平解放了,这事儿干得漂亮,日后必定名扬四海。他一手促成了毛主席口里的“北平方式”,不光保住了这座有上千年底蕴的老城,未来的新中国首都嘛,还护佑了北京城里头两百万老百姓的性命和家当。要说国军里头起义的将军,他算是最露脸的一个了。
要说傅作义啊,平津战役后头,那可不光是让北平和平解放那么简单,他还有别的能耐呢,这点儿,您瞅瞅陈毅元帅那会儿咋说的,就一清二楚了。
北平一和平解放,那边绥远还愣着呢,守着它的,是国军绥远的保安司令董其武。董其武啊,傅作义的老跟班了,手下带着快八万人马呢。你想啊,要是这家伙不投降,咱们硬攻绥远,那伤亡人数可就得噌噌往上涨了。
那会儿,蒋介石为了巴结董其武,给了他个西北军政长官公署二把手的位子,还特地派了徐永昌和空军里的二当家王叔铭,俩人坐着飞机直愣愣地飞到绥远去见他,就为了让董其武立场坚定,别动摇。
傅作义这时候自个儿跳出来,跟毛主席说:“让我去跑一趟绥远吧,我得跟董其武将军好好唠唠,给他摆明道理,解开他心里的疙瘩,再鼓动鼓动他起义。”毛主席一听,心里头那个美啊,立马就答应了,还派了傅作义和邓宝珊俩人,带着二十万大洋,浩浩荡荡去了绥远,做董其武的思想工作。
那会儿,董其武手底下那二把手,9兵团的头儿孙兰峰,对绥远那档子起义的事儿,心里头直犯嘀咕。他瞅着傅作义,开腔说道:“咱们在北平那会儿,跟人家谈好的和平解放条件,听着挺美,可到头来,有的人根本就不照着做。这起义吧,能给咱们捞到啥实惠?我呀,可不乐意凑这热闹。”
傅作义跟他唠了唠:“你瞧,这儿那儿有点小瑕疵,那也是人之常情嘛。咱们俩当初拍板定的规矩,那是顶呱呱的,可偏偏有些人,手底下不麻利,执行起来跟没吃饭似的,这也得承认。说白了,这就是管事儿和执行的人,手艺不太到家,咱可不能一股脑儿地说协议飞了,说话跟放屁似的。这仗啊,是打死也不能再打了!”
在傅作义那一番软磨硬泡之下,孙兰峰最后一拍大腿,说啥也得跟着起义的大部队走了。
那会儿,傅作义揣着二十来万银洋子,一溜烟儿跑到了绥远,算是从解放军眼皮子底下溜号了。他心里要是打点小九九,嘿,那逃跑的机会多了去了。就说蒋介石吧,一听傅作义跑绥远去了,立马使唤上元老张群,给傅作义发电报,客气地邀他上重庆遛遛弯儿。蒋介石自个儿也不含糊,通过孙兰峰给傅作义捎话,说是要派专机,直接把他接到重庆享福去。可这俩人的好意啊,傅作义愣是一个没瞧上,直接给拒了,干脆利落。
后来啊,蒋介石又使了个妙招,派了跟傅作义交情铁得很的徐永昌,一路颠簸跑到包头去,说是请傅作义到广州去逛逛。可你猜怎么着?傅作义这家伙,跟上次一样,干脆利落,又给拒了。
嘿,你猜怎么着?最后啊,多亏了傅作义这一把力,绥远那边儿可就平平静静地解放了。他的队伍呢,摇身一变成了俩军加一个骑兵师,有意思的是,里头大部分是国军的老兄弟,解放军战士就那么寥寥几个,这事儿搁全国,那可是独一份儿的新鲜事儿!
按师哲那老哥们的回忆,抗美援朝那场大战的第三回合打完,傅作义大将军跑到毛主席那儿,跟主席念叨,说他那儿还有一堆电台、枪支啥的,搁哪儿哪儿藏着呢,都打算给国家献上来。主席一听,乐呵呵地说:“得嘞,你还是自个儿留着使唤吧。”这一句话,透着中央对傅大将军那叫一个信任,手松得跟啥似的。
绥远一投降,傅作义这家伙可没闲着,他动用自己的人脉,还有在国军里头的那股子大能量,对湖南、新疆这些地方的和平解放那是使足了劲儿。你别说,他还真办成了不少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儿,愣是让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躲过了战乱这一劫,这可是大功一件,得给他记上一笔,真是积了大德了!
陈毅大将那叫一个爽快,自个儿房间二话不说就让给了傅作义,还赠了辆小汽车,把傅作义当成了大功臣供着。为啥呢?还不是因为陈毅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战场上那刀光剑影的残酷,也明白傅作义那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功劳。
嘿,您知道吗?1955年那会儿授衔,挺逗的一件事儿,陈明仁、董其武、陶峙岳这三位,原先是起义的将领,结果都戴上了开国上将的大帽子。再看开国中将里头,孔从洲、曾泽生、韩练成这些个起义的将领也是榜上有名。可奇怪的是,大名鼎鼎的傅作义,愣是没捞着这份荣耀,这事儿,咱得琢磨琢磨,到底是咋回事呢?
四九年九月那会儿,第一届政协开大会,傅作义老兄荣幸地当上了第一届的委员。会议空档,他跟管着绥远那摊事儿的薄一波聊了起来:“嘿,你瞧瞧,那边儿能耕的地足足有十万顷,可眼下才种了四万顷。要是上头政策松快点儿,我呀,打算在那儿大兴水利,整个合作农场,咋样?”
薄一波那可是真瞧得上傅作义的点子,二话不说,扭头就跟中央汇报了。没多久,毛主席一拍大腿,顺着傅作义的心思,提名他当了水利部的头儿,就是那会儿的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部长,后来1954年改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傅作义这一当,可是当到了自个儿走的那一天,都没离开过这水利部长的位子。
五五年那会儿,给大伙儿授衔,中央有规矩,政府干部得靠边站,不掺和这事儿。结果呢,好多老兄弟就与元帅、大将、上将的衔儿擦肩而过了,傅作义将军呢,自然也躲不过这“一视同仁”。
当初琢磨着要列个名单那会儿,傅作义本来也在榜上晃悠呢。可毛主席一摆手,笑道:“把宜生先生(傅作义)搁这儿,那可不是给他脸上贴金,反倒是让他受屈了!”
您瞧瞧,傅作义老兄啊,那可是副总理级别的待遇,行政4级的大腕儿,上将才哪到哪啊,5级呢,这不是待遇上还得往下降一降嘛。再说了,董其武、陈明仁这些小字辈的,都是傅作义老弟子的后辈,让他们跟傅老站一块儿,还都混个上将当当,您说,这不是明摆着让傅老心里头有点儿“憋屈”嘛。
据说啊,有那么些个资料里头写着,咱们敬爱的周总理,那可是亲自跟傅作义大将军聊了聊某个事儿,解释得那叫一个明白。傅大将军呢,一听就乐了,心里头那叫一个痛快,立马就点头应承了下来。
傅作义当上了水利部长后,每年都得有四分之一多的时间往外头跑,离了北京,到各处的水利工地上瞧瞧。这一跑就是好些年,长江、黄河、淮河、珠江,还有黑龙江、松花江,哪儿的水利活儿他都走到了。大伙儿都说,他出门视察,那是真简朴,小车一辆,随从寥寥,有时候连行李都是自己背,简直就是个“平民将军”,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九七四年,中央琢磨着开个会,纪念一下“二二八”起义。那会儿,傅作义老兄正躺在医院里,动弹不得,心里头那个急啊,没法亲自到场。于是,他赶紧招呼了自己的老战友董其武,跟他说:“老董啊,你得替我跑一趟,把我这心里话,给大伙儿念念。”董其武一听,二话不说,接过傅作义准备好的稿子,就奔会场去了。到了那儿,他清清嗓子,开始代傅作义宣读那份书面发言。咱们这位董将军,虽然上了年纪,但中气十足,那声音,跟傅作义本人似的,透着一股子诚恳和热情。会场上的同志们,一听就知道,这是傅作义的心声,虽然他人没来,但那份心意,大伙儿都收到了。这事儿,就这么圆圆满满地办了。
嗨,您知道吗,我这一辈子啊,打从1895年台湾让日本给占了那会儿就蹦跶到这世上了。您瞅瞅,现今台湾岛上那些上了岁数的老爷子老太太们,多半也是那会儿前后落地的。他们啊,还有晚生了十几二十年的兄弟姐妹们,哪个没受过外头人的白眼儿和欺负?您们有人骂我是投降派,觉得我的话不值当一听。可您猜怎么着?我自个儿心里明镜似的,觉得自个儿做的是件顶呱呱的事儿。这不,二十五年过去了,事实摆在眼前,我那事儿,做得比谁都地道。到如今,我还是得跟您们念叨念叨……
嘿,您知道吗?那年4月19号,咱们北京城的傅作义老先生,悄悄地走了,享年七十八个春秋。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在北京家里头,跟大伙儿告别了。
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这个平台上,要想成为我的铁杆粉丝,那得咱们多亲近亲近。你要是觉得我的那些絮叨还中听,那就动动手指,点个“”呗。这样一来,你立马升级成铁粉,我这边一有新文章出炉,保管你是头一个瞧见的,咱们俩这关系,铁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