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上大学,17岁读中科院,母亲撂下狠话:恨不得他死了才好

悠悠我心勤 2025-01-11 16:51:04

“我恨不得你去死了算了”!

他曾被誉为是“无所不能”的神童,13岁就上了大学,17岁就上了中科院的研究生

可这位神童却在读研时期被中科院开除了,这等天赋异禀的少年为何就这么“半路夭折”?

如今,这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未来之星”现状如何了?

少年天才

谁能想到精通各类知识、被誉为无所不能的“神童”,最后竟然会被学校开除,落得这样凄惨的地步?1983年,魏永康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家境普通的军人家庭,他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据说两岁的时候就能背诵几百个生僻汉字,让所有人都非常惊讶。

魏永康这过人的天分很快就被他的母亲曾雪梅发现,为了给儿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曾雪梅决定辞去工作,全心全意培养儿子。从儿子两岁开始,她就像是一个严格的家教一样,带着儿子每天背诵古诗文、记忆汉字、背诵百科知识。

家人亲友见状都觉得曾雪梅做的有些过火,但是她却笑着说:“看我儿子那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只要我把最好的教育环境给她,将来他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果不其然,在母亲曾雪梅的努力熏陶下,魏永康的学习能力日益见长,知识面越来越广,4岁的时候就能轻松通过各类小学生水平测试,8岁进入当地最好的重点中学之后,成绩更是超出同龄人的几十倍。

眼看着孩子前程似锦,曾雪梅对儿子的期望也节节攀升。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魏永康培养成一名大师级的科学家,为国家和民族的科技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有志者事竟成,靠着过人的天赋,经过几年的拼搏,魏永康终于在13岁那年考上了湘潭大学的物理系,成为了全国上大学最年轻的学生。

屡屡碰壁

1996年,13岁的魏永康第一次背着行囊,前往湘潭大学开启了他的大学生活。在那里,他自认为会收获前所未有的学习资源和发展机遇,可是现实生活很快就给了这位“书呆子”当头一棒。

大学生活并不是单纯的“读书读书再读书”,独立生活、社交应酬、课余娱乐,这一切对魏永康来说都是陌生的领域。由于过于专注于知识学习,再加上母亲多年来将他视为“宝贝”般呵护,他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失去了。

吃住行等日常问题成了魏永康在校期间的一大难题,曾有一次,同学看到他光着膀子在自习室像头困兽一样蜷缩着念书,才发现原来是衣物都穿脏了,却不懂如何洗衣服。

缺乏社交和人际沟通能力,也成为了魏永康在大学里的另一大绊脚石。由于长期不与人来往,他显得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往互动,即使是群体活动,他也常常孤独一人。同学说他就像是透明人,很少与他们产生正常的联系。

这些生活问题的困扰,影响了他在大学的学习效果。即便在课业上成绩优异,但毕业时他也没能获得优秀毕业生的推荐,只能靠自己的实力考取更高学府。

事实上,当初他就是看中了中国科学院培养高级人才的优势,才选择在本科毕业后直接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攻读硕士。可没想到,离开家乡来到北京后,新的环境对于这位“神童”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被中科院劝退

2000年,17岁的魏永康从湖南老家来到中国科学院,踏入了理想中神圣的学习殿堂。在这里,他期望能借助中科院优质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科研资源,精进自己的知识技能,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科研人员。

而现实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美好,由于多年缺乏独立生活的锻炼,魏永康刚到北京就陷入生活大困境。他甚至连如何乘坐地铁这种基本技能都一窍不通。

在宿舍里也是一团糟,桌椅凌乱不堪,生活用品乱七八糟地散落一地。为了维持基本的清洁卫生,只能勉强请同屋的舍友帮忙收拾。而他连做一顿饭也办不到。只能靠馒头和快餐度日。

虽然他依旧保持着超人的记忆能力,但由于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剧变,学习的热情和效率都大不如前。导师和同窗们看到,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天才少年”正在一点点远离学术研究的轨道。

2003年的一天,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导师们终于决定,要与魏永康及其父母亲进行一次谈话。在谈话中,他们虚心地指出,魏永康虽拥有杰出的记忆力,但生活和社交能力的严重缺失,已经影响到正常学习和将来的事业发展。为了魏永康自己好,建议他先回家锻炼生活技能,之后再作打算。

曾雪梅一开始还以为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当得知导师们宣布“劝退”二字后,她瞬间禁不住愤怒和悲伤的情绪,语无伦次地把责备和诅咒都喷涌而出。

曾经把儿子捧上神坛的母亲,眼见自己一手培养出的“神童”就这样无疾而终,自然痛心疾首。她甚至说出了“我恨不得你去死算了”这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可是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就这样,一个让全国人民充满期望和骄傲的天才少年,就这样结束了他在中科院求学的梦想。

重新出发,结局悲惨

被中科院开除自然是魏永康人生最大的挫折,尤其是亲耳听到亲生母亲曾雪梅对他的诅咒话语,对他的精神上更是雪上加霜,使他一度整日沉浸在自闭和自暴自弃之中。

其实,在那样的低谷时期,正是母亲曾雪梅最先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她认识到,对于儿子能否成为“神童”,自己的确曾经期望过高,对普通人基础生活技能的重视不够。

曾雪梅开始从生活最基础的起居做起,手把手地教导儿子做家务、做饭、购物等,让他循序渐进地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与此同时,母亲也意识到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儿子圈禁在书本里。她主动安排魏永康认识新朋友,学会社交应酬,尽量适应普通生活状态。

在母亲的耐心教导和朋友的鼓舞陪伴下,他开始主动学会一些基础生活技能,慢慢克服了社交恐惧和孤僻情绪,与周围的世界重新建立了联系。挺过了低谷迷惘期,魏永康的前程重新焕发生机。

2005年,他离开家乡,进入上海航天研究所工作。在那里,不仅有了稳定的工作岗位,更结识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女孩付碧,两人从同事渐渐发展为恋人关系。

为了和心爱的人在一起,魏永康主动提出辞职,和付碧一同来到广东打拼。在这里,他们最终结为夫妻,魏永康也再次考取了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的学位,开始从事自己本行的生物物理方面的工作。

昔日的“神童”,终于真正走向了人生的正轨,尽管前程已不像曾经那样光环四射,但至少他已重新找到了坚实的人生方向,2008年,她与付碧结婚后,生下了一儿一女,家庭幸福。

可是老天爷似乎还是对他非常残忍,2021年11月9日,魏永康不幸因病离世,抛下了他的爱人和孩子,真可谓命运弄人,他就这样突然之间与这个世界告别了。

回看魏永康的成长历程,我们不能不感慨“一位大有希望的人才。之所以从神坛跌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偏差,令他在成长的道路上走了太多太多的弯路。可以说。正是“重分数、轻能力”的教育路线,导致了魏永康即便在知识学习上游刃有余,却缺乏独立生活的基本技能,最终走向了人生的悲剧!

结语

最终魏永康的惨痛结局,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深深的思考:我们的教育真的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条注重”分数“而非”能力“的路,我们是否还要一如既往地死守下去?

让我们从魏永康的教训中吸取经验,真正将教育理念和发展重心,落实到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轨道中来。一味追求”分数英雄“远远不够,综合能力才是学校教育应该培养的核心内容。毕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祖国和民族培养出更多拥有坚实基本功和全面发展能力的“大师级人才”。

0 阅读:10
悠悠我心勤

悠悠我心勤

爱自己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