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治根,心肌梗死患者:从抗拒治疗到全面康复的精彩故事

控慢病保说 2024-07-05 10:35:29

在慢病门诊,我遇到了一位心肌梗死的患者李先生,他的依从性非常差,不愿意按医嘱服药。李先生是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性,几个月前因突发胸痛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经过紧急治疗后病情稳定。然而,出院后的他对长期服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显得非常抗拒,总觉得自己已经好了,不需要再继续治疗。

初次沟通:患者的抗拒与困惑

在第一次复诊时,我发现李先生的血压和血脂水平依然偏高,询问后得知他并没有按时服用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李先生坦言,他觉得药物有副作用,而且自己已经感觉不到任何不适,认为不需要继续服药。

面对李先生的抗拒,我决定从根本上帮助他理解心肌梗死的形成过程及其预防的重要性。于是,我详细解释了心肌梗死的病理机制。

心肌梗死的逐渐形成过程

我告诉李先生,心肌梗死的形成通常始于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冠状动脉内逐渐形成和发展,最终可能导致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最终引起心肌细胞坏死。

1.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心肌梗死的形成通常始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脂质条纹形成: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在动脉内膜下沉积,形成脂质条纹。脂质斑块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脂质条纹逐渐增厚,形成脂质斑块。斑块由脂质核心和纤维帽组成。斑块不稳定:斑块内部的脂质核心可能发生坏死和钙化,纤维帽变薄,斑块变得不稳定。

2. 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时,暴露的脂质核心和内膜下的胶原纤维会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导致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迅速聚集在破裂的斑块表面,形成初级血小板栓子。凝血级联反应:凝血因子被激活,促使纤维蛋白生成,进一步稳定血小板栓子,形成血栓。3. 冠状动脉阻塞

血栓逐渐增大,可能完全或部分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供血中断:

完全阻塞:如果血栓完全阻塞冠状动脉,心肌将迅速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细胞坏死。部分阻塞:如果血栓部分阻塞冠状动脉,心肌供血减少,可能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4. 心肌缺血和坏死

心肌缺血缺氧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决定了心肌坏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缺血区:缺血区的心肌细胞首先受到影响,代谢紊乱,ATP生成减少,细胞功能受损。坏死区:持续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坏死,释放细胞内酶,如肌钙蛋白(Troponin)和肌酸激酶(CK-MB),这些酶可作为心肌梗死的生物标志物。边缘区:坏死区周围的心肌细胞处于缺血状态,但尚未坏死,如果及时恢复血流,可能避免坏死。5. 组织修复和瘢痕形成

心肌梗死后,坏死的心肌细胞被纤维组织替代,形成瘢痕:

炎症反应:坏死细胞被巨噬细胞清除,炎症反应启动。纤维化:成纤维细胞增殖,分泌胶原蛋白,逐渐形成纤维瘢痕。重塑:心肌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重塑,可能导致心室扩张和心功能不全。

心肌梗死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冠状动脉阻塞、心肌缺血坏死和组织修复等多个环节。

预防心肌梗死的详细机制

接着,我向李先生解释了预防心肌梗死的详细机制,强调了早期识别和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节:采用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食结构,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全谷物和鱼类的摄入。定期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骑自行车等,有助于改善血脂水平和心血管健康。戒烟限酒: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体重管理: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常用药物治疗:缓解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通过减慢心率和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目标是将患者清醒时的静息心率控制在55~60次/分。

如果未达标或患者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选择伊伐布雷定,适用于窦性心率>70次/分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单独或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

硝酸酯类药物: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及其侧支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同时增加静脉容量,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室前负荷,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常用的硝酸酯类药物包括硝酸甘油和单硝酸异山梨酯。

不耐受可以使用尼可地尔,它兼有ATP依赖的钾通道开放作用及硝酸酯样作用。

钙通道阻滞剂(CCB):CCB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非二氢吡啶类CCB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主要用于心绞痛的长期管理,

而二氢吡啶类CCB如氨氯地平则常用于高血压合并心绞痛的患者。

改善预后的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所有冠心病患者若无禁忌证均应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调脂药物: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非常重要是治疗的基石!

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应严密监测转氨酶及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及时发现药物可能导致的肝损害和肌病。

β受体阻滞剂:除了缓解症状和改善缺血,特别适用于有心力衰竭或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ACEI(普利类)/ARB(沙坦类)/ANRI(如沙库巴曲缬沙坦):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抑制心肌重构,预防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患者的转变

听完我的详细解释,李先生终于明白了心肌梗死的形成过程和预防机制。他意识到,虽然目前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但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的风险依然存在,必须通过长期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来控制。

李先生表示,患者的具体药物治疗方案必须由专业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他会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并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他开始每天早晨进行快走,饮食上也更加注意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比例。

后续随访

在随后的几次复诊中,我发现李先生的依从性显著提高,他的血压和血脂水平逐渐趋于正常。李先生也反馈说,他感觉身体状况明显改善,精力充沛了许多。

通过这次详细的解释和沟通,李先生从最初的抗拒和困惑,逐渐转变为积极配合治疗,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不仅增强了他的健康意识,也为他的长期心血管健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 阅读:76

控慢病保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