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囚凰》中,容止是一个令人心悦诚服的人物,他足智多谋,谋算天下。而在历史上,冯太后与她的哥哥冯熙更是传奇。他们兄妹二人出身显赫,却也饱经坎坷。冯太后从一个罪臣之女,成长为一代女皇,垂帘听政,权倾天下。而她的哥哥冯熙,也曾位极人臣。那么,历史上的冯太后和冯熙,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他们的故事,又将如何超越小说呢?
【一、冯太后与冯熙的身世】
提起冯太后与冯熙这对兄妹,就不得不说起他们的父亲冯朗。冯朗出身于鲜卑族的显赫家族,他的祖父冯弘曾是北燕昭文皇帝。然而,北燕与北魏交战失利,昭文皇帝冯弘不得不仓皇逃往高丽。在高丽,冯弘的儿子们惨遭杀害,只有冯朗和冯邈侥幸逃生。
冯朗深知在高丽难以立足,便决定投奔北魏。凭借其过人的才智和能力,冯朗很快在北魏朝中平步青云,官至秦雍二州刺史。然而,北魏皇帝对这个曾经是北燕王族后裔的人心存芥蒂,担心冯朗另有所图。于是,北魏皇帝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冯朗处死。
冯朗的死,让他的儿女冯熙和冯太后沦为罪臣之后,境遇堪忧。他们的母亲姚氏不得不带着年幼的冯熙逃亡在外,而冯太后则被没入宫中,沦为奴婢。姚氏带着冯熙到处躲藏,拜师学习武艺,后又辗转来到长安,学习儒家经典和兵法谋略。
冯太后虽然身在宫中,但并未因此而沉沦堕落。在姑姑冯昭仪的悉心教导下,冯太后努力学习,在才德容貌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冯太后聪慧过人,很快就掌握了宫廷礼仪和为后的技巧。
冯太后和冯熙虽然身处逆境,但他们并未因此而气馁。冯熙在母亲的庇护下,刻苦学习武艺和兵法谋略,为日后的崛起做准备。而冯太后在宫中,也在姑姑的教导下,为成为一代贤后而努力。
命运的转折点终于来临。文成帝拓跋濬继位,对冯太后一见倾心,将其封为贵人。此时的文成帝年仅13岁,而冯太后也只有12岁。在北魏,立皇后要按照祖制铸金人。当时有四位候选人,而冯太后在一位太监的指点下,成功铸就金人,顺利成为皇后。
冯太后虽然年纪尚小,但她足智多谋,深谙宫廷斗争之道。当时宫中有一位受宠的李夫人,生下了皇子拓跋弘。按照鲜卑族的规矩,太子一旦立下,其母就要被赐死,以防外戚专权。冯太后巧妙地劝说文成帝立拓跋弘为太子,李夫人果然被赐死,冯太后从此再无后宫劲敌。
然而,命运再次跌宕起伏。文成帝英年早逝,年仅26岁便驾崩。朝中群龙无首,冯太后临危受命,晋升为皇太后,辅佐年幼的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在文成帝的丧礼上,悲痛欲绝的冯太后险些投火殉情,举国上下为之动容,冯太后的威望也达到顶点。
就这样,冯太后开始了她传奇的垂帘听政生涯。而此时的冯熙,也即将走上权力的巅峰……
【二、冯太后的崛起之路】
冯太后虽然身世坎坷,但她并未因此而自暴自弃。在宫中,冯太后得到了姑姑冯昭仪的悉心教导。冯昭仪是宫中的老人了,深谙宫廷生存之道。在她的指点下,冯太后很快掌握了各种宫廷礼仪和技艺,在才德容貌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冯太后不仅聪慧过人,而且善于察言观色,深得宫中上下的喜爱。当时,文成帝拓跋濬继位,按照鲜卑族的传统,要在候选人中选出皇后。冯太后凭借其出众的才华和美貌,成为了皇后候选人之一。
在选拔皇后的过程中,冯太后再次展现了她的智慧。按照鲜卑族的规矩,候选人要铸造金人,以显示其贤德。冯太后在一位太监的指点下,成功铸就了金人,顺利成为皇后。此时的冯太后年仅12岁,而文成帝也只有13岁。
冯太后虽然年纪尚小,但她深谙宫廷斗争之道。当时,宫中有一位受宠的李夫人,生下了皇子拓跋弘。按照鲜卑族的传统,太子一旦立下,其母就要被赐死,以防外戚专权。冯太后巧妙地劝说文成帝立拓跋弘为太子,李夫人果然被赐死。从此,冯太后在后宫再无劲敌。
然而,命运再次跌宕起伏。文成帝英年早逝,年仅26岁便驾崩。朝中顿时陷入一片混乱,群龙无首。在这个关键时刻,冯太后临危受命,晋升为皇太后,辅佐年幼的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
在文成帝的丧礼上,悲痛欲绝的冯太后险些投火殉情。她跪在熊熊烈火旁,泣不成声,几欲晕厥。幸好身旁的太监及时将她拉住,才避免了一场悲剧。冯太后此举,让举国上下为之动容,她的威望也达到了顶点。
冯太后成为皇太后后,并没有满足于做一个垂帘听政的傀儡。她深知,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铲除异己,巩固皇权。当时,朝中最大的威胁来自权倾朝野的大臣乙浑。乙浑是文成帝时期的重臣,掌握兵权,野心勃勃。
冯太后审时度势,一举诛杀乙浑,将其族灭。这一举动,震慑了朝野,树立了皇权的威严。从此,冯太后牢牢地掌握了朝政大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女皇。在她的治理下,北魏政局渐趋稳定,国力日益强盛。
冯太后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亲自教养年幼的献文帝拓跋弘,悉心传授帝王之术。虽然一开始,冯太后对这个继子并不喜欢,甚至因为一些小错误,将他关在小屋里饿上三天,还因为男宠的进谗,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但拓跋弘始终没有怨恨,冯太后被他的宽容打动,从此对他也真心相待。
在冯太后的教导下,拓跋弘渐渐成长为一位明君。他继承皇位后,是为孝文帝。在位期间,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为北魏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这些,都离不开冯太后的谆谆教诲。
冯太后的一生,可谓传奇而又坎坷。她从一个罪臣之女,成长为一代女皇,垂帘听政,权倾天下。她的故事,注定要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三、冯太后执掌大权后的政绩】
冯太后垂帘听政后,北魏的政局渐趋稳定。为了巩固皇权,冯太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她先是诛杀了权倾朝野的大臣乙浑,震慑群臣。接着,她开始整顿吏治,考核州郡官吏,对贪赃枉法者严惩不贷,对为官清正者加以表彰。
在冯太后的治理下,北魏社会呈现一派祥和景象。她推行均田制,将土地重新分配,缓解了人民的生活困难。同时,她还下令编修户籍,摸清人口数量,为赋税征收提供依据。在财政上,冯太后厉行节约,杜绝奢侈浪费,国库充盈。
为了加快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冯太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她规定鲜卑人改穿汉服,禁止在宫廷内说鲜卑语,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在教育方面,冯太后提倡儒家思想,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她还广设义仓,赈济贫民,体恤黎庶。
冯太后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她的大力提倡下,佛教在北魏空前兴盛。冯太后先后主持修建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佛教圣地,供奉舍利,度化众生。她还支持高僧昙曜等人从事译经事业,丰富了中国的佛教文化。
在冯太后的教导下,孝文帝拓跋宏也逐渐成长为一位明君。他继承皇位后,延续了冯太后的改革事业,将北魏推向鼎盛。孝文帝在位期间,大力推行均田制,奖励农桑,使得北魏经济空前繁荣。他还采纳高允的建议,迁都洛阳,进一步加强了中原地区的统治。
孝文帝在文化上的建树同样斐然。他提倡儒学,重用文人,使得北魏文风日盛。在他的支持下,刘勰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孝文帝本人也是一位文采斐然的帝王,他的诗文散见于史册,流传后世。
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改革,为北魏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们的治理下,北魏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然而,这一切成就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孝文帝晚年,宦官专权,党争激烈,埋下了北魏分裂的祸根。
北魏的灭亡,固然有其历史必然性,但冯太后与孝文帝在位时期所做的努力,也延缓了这一进程。他们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鲜卑族与汉族的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南北统一奠定了基础。纵观北魏的历史,冯太后与孝文帝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
【四、冯熙掌权后的行为】
冯太后执掌大权,将冯熙召回朝中,兄妹二人开始了共掌朝政的生涯。冯熙凭借妹妹的权势,很快在朝中平步青云。他的两个女儿先后被册封为皇后,儿子也娶了公主为妻,其他女儿也都嫁入了北魏的王公贵族之家。冯氏一族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冯熙在朝中的地位尊崇,连皇帝见了他都要行礼,称他为国丈。他上朝时,孝文帝甚至免他执臣礼,可见其权势之大。然而,冯熙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开始变得贪婪而又荒淫。
冯熙在洛阳修建了豪华的府邸,收集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和奇珍异宝。他还纳了许多妾室,其中就有著名的李婉儿。李婉儿是当时有名的歌姬,艺术造诣极高。冯熙为了得到她,不惜重金,终于将她纳入了自己的后宫。从此,冯熙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荒废政事。
为了满足自己奢靡的生活,冯熙开始肆意敛财。他在洛阳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然而,冯熙对此却毫不在意,他还公然宣称,自己搜刮来的钱财都捐给了寺庙,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
冯熙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朝野的不满。许多大臣上书弹劾,要求严惩冯熙。然而,冯太后对自己的亲生哥哥始终抱有一种宽容和纵容的态度。她不仅没有惩处冯熙,反而将那些弹劾的大臣贬黜或杀害。
冯熙的贪婪和荒淫,终于引起了孝文帝的不满。孝文帝虽然对母亲冯太后十分孝顺,但他也看不惯冯熙的所作所为。在一次朝会上,孝文帝当众斥责冯熙,称其为"国贼",并下令将其逐出朝廷。
冯熙被逐出朝廷后,并没有就此收敛。他仍然在洛阳过着奢靡的生活,甚至变本加厉。他开始修建豪华的园林,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他还在洛阳大肆搜罗美女,征发民间织女,供自己享乐。
冯熙的所作所为,终于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洛阳城中开始出现骚乱,许多人聚集在冯熙的府邸前,要求惩治这个贪官污吏。形势越来越严峻,孝文帝不得不下令将冯熙逮捕,并将其押送到长安,终身监禁。
冯熙的结局,是他咎由自取。他虽然出身高贵,又有妹妹的庇护,但却没有将这些优势用在正道上。他贪图享乐,荒废政事,最终落得个不得好死的下场。
冯熙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因果报应的故事。他的一生,充满了荣华富贵,但却没有给北魏王朝和人民带来任何好处。相反,他的所作所为,加速了北魏的衰亡。冯熙作为北魏王朝的掌权者之一,理应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但他却只顾自己享乐,最终遭到了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