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癌症”茎基腐病怎么防治?重点在这儿!

农耕智慧 2024-12-10 17:12:14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小麦土传病害,近年来由于秸秆大量还田,茎基腐病在我国黄淮麦区等地逐渐加重,对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被称为小麦“新癌症”。为了能够更好地防控小麦茎基腐病,农村农业部在2023年还专门制定了《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保障小麦稳产丰收。本篇文章就详细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症状表现以及防治措施,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及时做好茎基腐病的防控工作。

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原因有哪些?

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耕作制度:长期连作和秸秆还田导致土壤中病原菌积累,增加了病害的发生风险。

2、播期:适当晚播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而早播则会使病害加重。

3、土壤湿度:湿润的表层土壤是病害苗期侵染的必要条件。降水量高的年份和地区,茎基腐病更为普遍。

4、施肥:氮肥施用过多,钾肥、磷肥施用不足,锌等微量元素不足等会增加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概率。土壤中磷、钾含量与茎基腐病的发生呈明显的负相关性。

5、品种抗性:不同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国内大多数推广的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但少数品种如周麦24、周麦27等表现出一定的抗性。

小麦茎基腐病有哪些症状表现?

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侵染部位为小麦的茎基部位与根部,症状表现如下:

1、初期症状:小麦幼苗茎基部出现黄褐色斑点,逐渐过渡为褐色病斑。在气候条件相对湿润的时节,会引起小麦苗发黄、死亡。

2、中期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茎节间,茎基部变为褐色(俗称“酱油杆”)。茎秆输导组织受损,无法向上供应植株所需的养分,导致小麦叶片发黄,植株折倒、枯死。

3、后期症状:在潮湿环境下,茎节处出现粉红色的霉层,麦秸空腔中有白色菌丝。小麦成熟期出现白穗,籽粒瘦小,干粒质量降低。

小麦茎基腐病要怎么防治?

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措施结合进行。

农业防治:

1、选用抗性品种:选择种植适合的小麦茎基腐病抗耐病品种,如周麦24、周麦27等。

2、合理轮作:重病田块每隔2-3年与大豆、花生、蔬菜等作物进行轮作,切断菌源连续积累的途径。

3、适当深翻:秸秆粉碎还田后,播前进行深翻,至少每3年深翻一次,压低病原菌基数。

4、适期晚播:根据天气情况,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期5-10天,并控制播种深度。

5、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增施有机肥和微肥,避免偏施氮肥。

化学防治:

1、种子包衣:利用含有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

2、土壤处理:上半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在整地时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土壤。

3、药剂防治:在小麦返青到拔节期间,用戊唑醇、井冈霉素等杀菌剂进行药剂喷施,重点喷施小麦茎基部。

生物防治:

利用洋葱伯克氏菌、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等生防菌剂处理种子或制成生物菌肥撒施于土壤,对小麦茎基腐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并能促进小麦生长,提高产量。

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农业、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措施,以预防为主,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操作,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保障小麦生产的顺利进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