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开平大沙镇:生态茶园套种红松茸,亩产达2500-3000斤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2025-02-13 08:55:49

近日,在广东省开平市大沙镇农业农村办、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在茶园中套种的第一批“中科1号红松茸”顺利采收,为农业转型升级、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探索出新路径。

向“下”扎根,探索茶园套种“新路子”

“中科1号红松茸”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段俊教授团队专为广东气候生态环境选育的优质食用菌品种。本次套种项目的技术负责人胡冬苗和技术员区佩玲介绍,红松茸菇盖红色,口感接近野生松茸,肉质嫩滑鲜美,营养价值高,富含多种有益成分和矿质元素,具有保健功效。其种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高,亩产可达2500-3000斤,一季亩产值超4万元。

经研究,红松茸种植过程中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的湿度和保温性,还可以进一步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通过紧抓冬季茶叶生长缓慢的“窗口期”,在茶园中套种红松茸,利用茶园修剪物、稻草等农林废弃物作为种植基质,不仅有效降低了成本,而且显著提升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了土壤肥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向“深”推进,撑起乡村振兴“致富伞”

大沙镇在茶园套种红松茸的创新实践,为农业转型升级、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是科技赋能做强产业发展“硬支撑”。红松茸种植效益虽然显著,但在推广过程中还面临人工成本较高的问题,对此,大沙镇计划在土地耕作基础、种植和灌溉技术上充分引入机械化操作,从而进一步充分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升红松茸的产量和品质,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二是多元种植解锁一地双收“新密码”。持续探索在水稻田和林下种植红松茸的多元化生态农业种植模式。比如,在水稻田休耕时种植红松茸可以实现“一田两用”,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在林下种植则能充分盘活林地资源,增加农民的种植收入。随着红松茸种植规模的扩大和产业链的完善,大沙镇有望成为生态农业和乡村振兴的典范,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三是擦亮品牌打好“两山”转化“持久战”。随着红松茸产业发展提升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将进一步提供本地就业机会,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就业,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此外,将“中科1号红松茸”打造成地方特色农产品——“大沙优品”,进一步持续擦亮“大沙优品”行政区品牌,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切实推动品牌价值提升,促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有效转化。(来源:大沙镇农业农村办)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