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俄乌冲突骤然升级,迅速在国际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美国、欧盟、日本等国与俄罗斯展开激烈角力,前者对后者实施大范围制裁,俄罗斯则采取相应反制措施。
双方制裁与反制裁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剧震,粮食、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全球通胀压力攀升,供应链遭受重大冲击。
中国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虽非俄乌冲突直接参与者,却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愈发严峻的国际环境。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因多种因素积极斡旋,通过外交倡议、多边对话及国际合作等手段,致力于推进双方和平进程。
当前,中方斡旋因具备多方信任基础,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
然而,尽管中国提供了平台,但直接接入却面临困难。
俄乌谈判核心为美俄战略利益博弈,仍由美俄主导。称“中国不点头,停战无效”夸大中国作用,涉嫌将中国卷入冲突责任分配,属阴谋论。
【俄乌冲突重塑世界秩序】
俄乌冲突起因于欧洲安全矛盾的长期累积,以及冷战思维下美俄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认为西方国家会以美国为首尊重并照顾其安全利益,对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抱有幻想。
北约五次东扩,不断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面对残酷现实,俄罗斯人放弃和平共处幻想,转而寻求解决安全危机之道。
此后,俄罗斯欲重建以莫斯科为核心的欧亚体系,与坚持华盛顿安全治理及布鲁塞尔经济治理模式的美欧等国产生重大利益冲突。
俄乌冲突体现了两大帝国体系间的纠葛与竞争,致使地处欧亚大陆中心的乌克兰,作为东西方桥梁,直面大国政治与地缘博弈,成为帝国主义分裂欧洲斗争的关键赌注。
否则,乌克兰本可维持“欧洲粮仓”与“欧洲工厂”角色,在安全环境中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俄乌冲突的爆发破坏了乌克兰的发展环境,给该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灾难。
在多年地区冲突中,乌克兰失去大量军事力量和资金,国民经济遭重创。因需依赖美欧资金和武器援助,受其制约,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决策自主权。
冲突的持续,导致乌克兰近三分之一的国民恒心被耗尽。
冲突初期,乌克兰约10%民众愿为和平在领土上让步。两年后,这一比例显著增至32%,更多人支持以领土换取和平。
他们对乌克兰主战政府施压,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该国内部政权的动荡。
除乌克兰之外,众多国家和地区亦被卷入美俄军事对抗漩涡,其利益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首先,俄乌冲突的爆发在政治和外交层面标志着现实主义硬核政治的再度显现。
多国,尤其是欧洲诸国,和平主义外交政策受颠覆,转向现实主义思维。此转变或加剧国家间军备竞赛与军事威慑,增加欧洲乃至全球高烈度局部战争及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爆发风险。
俄乌冲突后,欧盟“战略自主”受挫,各国加强了对美军事依赖。德国大幅增军费,瑞典、芬兰申请加入北约,以求得美国的军事保护。
美欧联手掀起反俄政治浪潮,视反俄为政治正确标准,强制他国表明立场并站队。
张锐《绿色剧变:能源大革命与世界新秩序》指出,欧洲正现新政治鸿沟,非冷战时“铁幕”,而是多数欧洲国家用以“隔绝”俄罗斯的屏障。
美国因地区冲突加剧对华猜疑,加速在欧洲及亚太构建以中俄为敌的军事同盟,并强化“以台制华”,此举进一步恶化了中美双方的安全环境。
其次,经济领域方面,众多发展中国家均被动遭受了俄乌冲突带来的不良影响。
俄罗斯与乌克兰作为全球谷物主要出口国,冲突致其粮食出口受阻,全球粮价上涨。加之新冠疫情反复,粮食危机凸显,主要出口国限粮出口,进口国受重创。
另一方面,俄罗斯作为天然气、原油及有色金属的重要出口国,美及其盟友的制裁严重影响其供给,导致价格飙升,进而推动全球通胀率持续上升。
众多发展中国家因难以承受进口费用攀升,无法获取发展所需能源,从而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
中国受油价及化肥价上涨影响,农作物种植、生产、运输成本增加,粮价上涨压力大。同时,镍、钛、铝等金属成本持续上升,导致航空、汽车、化工等行业发展受阻。
此外,美国及其盟友的“长臂管辖”措施,对中国与俄罗斯及“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造成负面影响,阻碍了国内企业向这些地区的出口。
俄乌冲突已给全球发展带来深重灾难,显而易见。
【中国的斡旋努力和美俄乌的谈判】
关于俄乌冲突,众多国家持有清醒且客观的见解。
数据显示,联合国190多个成员国中,多数国家含中国均保持中立,不赞成单边制裁与长臂管辖,亦反对选边站及阵营对抗。
众多迹象显示,美国霸权正逐渐失去民心支持。
沙特、阿联酋等产油国未增原油产量以应美欧要求,印度则无视美警告,大量进口俄原油与煤炭,此举间接减弱了美对俄的制裁效果。
中国与俄、乌保持战略伙伴关系,坚持中立,未参与西方对俄制裁,也未向乌供武。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多次访问俄乌及欧洲国家,推动对话,主导调解,积极劝和促谈。
此过程中,中国赢得俄乌双方一定信任,获欧洲多位政要肯定及“全球南方”国家支持,国际上得到相应认可。
中国的和平形象与美国“拱火”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致使中国愈发受到美国的猜疑与针对。
美国试图削弱中国斡旋公信力,要求谴责俄罗斯并设调解前提。中方谨慎应对,坚持中立,强调尊重当事方意愿,并联合印尼、巴西等新兴国家扩大调解阵营,分散压力。
当前,俄乌停战谈判进程中,俄罗斯方面倾向于在联合国框架下,支持多边调解机制来推进和平进程。
俄罗斯总统普京谈及乌克兰问题时表示,俄方感谢中方平衡立场,欢迎中方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对和平解决持开放态度,愿重返谈判桌,以外交手段缓和冲突。
与俄罗斯不同,乌克兰虽认可中方促俄乌停火的诚意,愿保持沟通,但受西方援助牵制,国家安全受美北约影响,因此对停火条件要求更为严格。
此外,美国持续加剧紧张局势,导致俄乌和平谈判依然面临艰巨且漫长的道路。
近期,美财政部长访乌,要求泽连斯基签矿产协议,合作开发乌稀土资源,以换战后美国保障。此举在乌克兰国内引发巨大争议。
乌克兰若需为停战付出更多“代价”,且损失越大,则其作出决定的难度也将随之增加。
谈判中,美国提议中国、巴西等国赴乌克兰维和,遭中方拒绝后,美方试图舆论施压,导致谈判愈发偏离主旨。
总之,中国斡旋助力俄乌谈判,但冲突终解需双方实质性妥协与国际协同,且受美俄战略利益平衡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