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啊,最近这新闻,说美国那边有点闹心。红海那边胡塞武装闹得厉害,又是无人机,又是导弹,甚至传说中还打了高超音速导弹,直接奔着以色列机场去了。机场警报瘫痪,航班中断,啧啧,想想就觉得,这仗打得,够呛。
然后呢,美国人一看,不行啊,得管管。于是乎,大手一挥,调兵!把在西太平洋晃悠的“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紧急调往中东,去和“杜鲁门”号汇合,搞个“双航母”阵容。这事儿,乍一看,是不是挺霸气?“双航母”,听着就唬人。可仔细一琢磨,味道就变了。为啥?因为这一调动,暴露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美国航母,好像有点不够用了。“卡尔·文森”号本来在干啥呢?它在西太平洋,和日本、韩国海军搞联合演习,摆明了是想威慑谁,大家心里都清楚。结果,这边还没演习完,那边红海就火烧眉毛了,只好急吼吼地跑过去救火。这就像啥呢?就像你家里着火了,你本来打算去隔壁老王家借个灭火器,结果发现老王家也着火了,你只能先把自家水管拆了,跑去救老王家的火。
救完老王家,再回来看看自家,估计也烧得差不多了。更搞笑的是, “卡尔·文森”一走,西太平洋空了,怎么办?只好把已经服役快50年的老古董“尼米兹”号拉出来顶缸。这“尼米兹”号,1975年就服役了,按理说早就该退休养老了,结果呢?还得披挂上阵,老骥伏枥。这就像啥?就像你公司里,本来应该提拔年轻人了,结果年轻人一个都靠不住,只好把退休的老领导请回来,继续主持大局。老领导虽然经验丰富,但毕竟年纪大了,精力跟不上,也只能勉强维持。你看,这里面是不是有点问题?航母,本来是美国全球战略的象征,是维护霸权的利器。结果现在呢?变成了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的“紧急补丁”,变成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工具。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什么呢?
是美国海军的窘境:航母数量不够,维护周期太长,新航母建造滞后,技术工人断代,供应链混乱,造一艘航母的成本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长。本来寄予厚望的“福特”级航母,一再推迟交付,而且造价高昂,技术复杂,迟迟无法形成战斗力,反而成了拖累战力更新的负资产。这就像啥?就像你买了一辆豪车,结果三天两头出问题,修都修不好,最后只能放在车库里吃灰。冷战时期,美国靠11艘航母维持对苏联的战略封锁,尚且吃紧。现在呢?面对同时可能爆发的中东、亚太、欧洲多线冲突,仍然靠这一套老旧航母系统强撑门面,是不是有点力不从心?“双航母震慑”,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呢?每一次调动,都是一次消耗;每一次出动,都是一次透支。你说,这“全球霸权”,是不是有点露疲态了?当然,美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军事实力仍然很强大。但问题是,这种透支式的强大,能维持多久呢?有意思的是,这事儿也提醒我们,任何强大的帝国,都有衰落的一天。盛极必衰,是历史的铁律。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