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真是个奇怪的地方,有时候你以为会火的片子偏偏扑街了,而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反而爆了。就拿最近上映的几部新片来说吧,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天马行空》这部片子,听名字挺唬人的,结果首日票房才38块钱。这不是搞笑吗?一张电影票都买不起。片方估计做梦也没想到会这么惨淡吧。说起来这片子还挺有来头的,2021年就拍完了,结果雪藏了4年才上映。可能是看到《流浪地球》那么火,想着沾沾光。殊不知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粗制滥造的玩意儿糊弄谁呢。
樊少皇主演,这名字听着还挺熟悉的。当年在香港可是功夫巨星啊,拍过《力王》《霍元甲》之类的好片子。怎么现在沦落到演这种烂片了呢?细想想还真是令人唏嘘。这几年他可没闲着,6年时间拍了27部网络大电影。问题是一部比一部烂,简直是在自毁招牌。
从片名到海报再到特效,处处透着廉价感。宣发更是一塌糊涂,打着归经典,重温功夫巨星再起航。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观众又不是傻子。樊少皇啊樊少皇,你这是要把自己的观众缘彻底糟蹋完啊。
说起樊少皇的片酬,那真是一落千丈。刚开始拍网大的时候,随随便便就能拿到千万。现在呢?最低的一部《狂鳄》才44.8万。这落差也太大了吧。不知道他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可能是为了生计吧,毕竟演员这行吃青春饭的。
但是你看看人家甄子丹、成龙,跟樊少皇差不多同期的,人家现在混得多好啊。甄子丹60多岁了还在拍动作片,成龙70多岁了每年也有新作品。人家是越老越吃香,樊少皇才50出头就提前退休了。这差距也太明显了。
其实观众对动作片还是很有市场的。问题是那种粗制滥造、挂羊头卖狗肉的片子谁爱看啊。樊少皇这是在亲手埋葬自己的未来啊。真希望他能听听观众的声音,别再拍那些烂片了。钱是挣不完的,但口碑坏了可就难挽回了。
说起来还有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天马行空》在台湾的原名叫《鬼才之道》,到了大陆就改成了《诡才之道》。这改动看似小,其实挺耐人寻味的。台湾版里是真的有鬼的,结果到了大陆反而多了2分钟。这多出来的2分钟肯定是做了些手脚。
估计是为了过审吧。毕竟鬼片在大陆不太好过关。改字,听着就没那么邪乎了。不过这片子主打的其实是恐怖喜剧,搞笑才是重点。可能这也是它能过审的原因之一。
这种改头换面的做法其实挺常见的。很多港台片到了大陆都会做些调整。有时候是删减,有时候反而会增加内容。主要还是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审核标准和观众口味。不过有时候改得太多,反而会失去原作的味道。
说到底,樊少皇转型拍网大也是被市场逼的。这几年网络大电影市场确实火得很,但鱼龙混杂。有好片子,但更多的是粗制滥造的垃圾片。很多演员为了快速赚钱,不管剧本好坏,来者不拒。结果就是越拍越烂,最后把自己的招牌都给砸了。
其实网大市场还是有潜力的。像谢苗拍的《目中无人》就挺不错的,算是网大里的标杆了。问题是很多人不愿意花心思,就想着快速捞一笔。这种心态肯定是不行的。观众的眼光越来越高,糊弄不了多久的。
樊少皇这种情况其实挺典型的。从大明星沦落到网大演员,看着是挺可惜的。但也反映出了香港电影人在内地市场的生存困境。香港电影业不景气了,很多人不得不北上发展。可是文化差异、市场环境的变化,让很多人难以适应。
说起香港电影,很多人都会想起那个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功夫片、警匪片、爱情片,各种类型的电影层出不穷。那时候的香港电影人才济济,星光熠熠。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令人怀念啊。
但是怀旧情结有时候也是把双刃剑。很多观众总是拿现在的电影跟过去比,觉得现在的不如以前的好看。其实这种比较未必公平。时代在变,观众的口味也在变。过去的经典放到现在,未必还能有同样的效果。
樊少皇现在的处境,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怀旧情结的受害者。观众总是希望他能回到过去的巅峰状态。但是人总是要往前看的,不能总活在过去。问题是樊少皇现在的选择似乎也不太对。与其拍那些烂片,不如好好沉淀一下,找找新的突破口。
回过头来说《天马行空》这部片子。它的失败其实也反映出了当前电影市场的一些问题。很多投资方为了赶热点,不顾质量地拍片子。结果就是烂片越来越多,观众的信任度越来越低。
像《美国队长4》这种大制作,本来以为会很火的。结果3天才8000万票房,连《哪吒2》的单日票房都比不上。这说明什么?说明观众的眼光越来越挑剔了。光靠大明星、大制作已经不够了,内容才是王道。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确实过去了,但这不代表香港电影人就没有出路了。关键是要与时俱进,找准自己的定位。像甄子丹、成龙这样的,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但一直在尝试新东西,保持着对市场的敏感度。
樊少皇的例子其实给很多演员提了个醒。不能只顾着赚快钱,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一部烂片可能不会让你身败名裂,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拍烂片,就真的会把观众的耐心耗光。
其实观众还是很念旧的。很多人还记得樊少皇在《天龙八部》里演的虚竹。那时候的他多帅啊,演技也不错。如果他能重新找回当年的状态,相信还是会有很多人支持他的。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演员有足够的自制力,能够抵挡住金钱的诱惑。同时也要有足够的眼光,能够分辨好剧本和烂剧本。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其实不只是樊少皇,很多香港电影人在北上发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文化差异、市场环境的变化,都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有人适应得很好,有人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