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一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孩子的答题试卷,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从试卷中可以看到,这是一道小学的数学题.
题目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图中统计表得出正确的信息。
可以看到,学生对于第三题的回答是:
“这个病人快好了”
而这个答案被老师扣掉了4分。
首先,我作为数学老师,可以给大家从数学层面解释扣分的原因。
这类题目通常都是考的都是数字上面的直观信息,我们可以从题1和题2很容易分辨,考的是基本数字的概念。
比如前两题的回答中体现的间隔几个小时,最高体温是多少,最低体温是多少。
那么类似的回答可以是:
“这位病人这几天的平均温度是++”或者“这位病人温度慢慢下降”之类的。
而这位同学的回答,是基于生活常识的角度。
从数学上讲确实是错了,但从生活上是没错。
尤其这是一道关于发烧的题目,这类题目本身就是极具生活化。
而我也一向认为,数学不应该高于生活。
这位家长发完社交媒体后,也很快上了热搜。
众多的医师纷纷发起联名要求:“把这4分还给孩子”!
其中甚至不乏专业的儿科医生和医学界大佬。
还有多位专家“联合会诊”
不仅如此,众多的官方媒体也纷纷下场,来为孩子“讨回公道”。
北京晚报在评论中表示:考试给出的答案,不应该是“标准答案”,而应该是“参考答案”,扼杀多样性和想象力的“标准答案”才该“扣分”。
极目新闻则表示,这道题本身就是开放性的试题,提问中的指向也并不明确,答案也绝不唯一,在这种情况下,死抠“标准答案”显然是不合理的。
在这里改卷老师,看到的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这位考生真正关心的是题目中的“病人”,
他不但看到了体温数字的变化,更是为“病人快要好了”发声,这是一个很有情意和温度的答案,或许这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标准答案,却很值得珍惜。
而类似的回答,之前也曾出现过。
题目问:“妈妈有5块饼分给兄弟4人,怎么分最公平”。
显然这题考察的是小学分数思维的能力。
而下面的回答是:“可以给妈妈一块。”
当时也有无数网友纷纷表示:“被温暖到了,不应该扣分。”
可也有人提出:“数学就是数学,数学和道德没有直接的关联。”
作为围观者,我也不觉得以上两位小学生的回答有任何不对的地方,甚至跟大家一样被深深地温暖到了。
可作为数学老师,我也很难不给这样的答案扣分。
因为虽然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可数学有标准答案,中考有标准答案,高考有标准答案,而能否做对这些标准答案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生的标准答案。
事件本身不大,一个优秀的老师,也完全可以先从题目本身出发跟学生解释扣分的理由,同时从人文角度出发,鼓励学生人性化的思维。
既能让学生接受被扣分,同时也不会伤害他的情绪,最终成为一个能解出“标准答案”的“有温度的人”!
而这事件背后引发的教育思考,我觉得才是大家都应该真正关心的。
中国的教育是否过于强调标准答案,而完全抹杀了孩子的天性。
教育的本质究竟是教会孩子去记住每一个“标准答案”,还是鼓励孩子去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当然最好的结局是这二者兼得,孩子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可如果真有一天“德”和“智”产生了冲突,究竟是该“德”在前还是“智”在前。
我想这才是大家讨论这件事的真正意义。
尤其是分饼那题,从数学上讲哪里错了?!5块饼都有去处,兄弟公平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