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群体是我国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家庭生活、代际关系,还是赡养父母方面,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女家庭之间都是千差万别的。
一位跟我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就是多子女家庭,而我则是独生子女。还记得年轻的时候,她曾经告诉我:有兄弟姐妹在,成长过程中可以为自己分忧,这是你们独生子女难以享受到的“隐形福利”。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观点似乎发生了转变,前阵子她跟我说:到了这个年纪,我开始发现多子女家庭也会面临一些不好的境遇。比如,兄弟姊妹之间的各种纠缠与矛盾。其实,关于独生子女家庭好还是多子女家庭好的讨论,从未中断。在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当中,“人丁兴旺,多子多福”深入人心,尤其是在以农业为主导的传统社会,人口数量就意味着劳动力和生产力。所以,在过去,一般都没有家庭会控制后代数量。然而随着人们资源意识和人口意识开始觉醒,计划生育政策应运而生的。不过,时至今日,我国的人口政策已经逐渐放开了,相继推出了“二胎”和“三胎”的决策,意在鼓励人们生育,提升出生率。于是,国内又再次兴起了多子女家庭的风潮,尤其是借助“二胎”和“三胎”政策而诞生的多子女家庭。中国人口科学进行了家庭和子女数量的相关研究,相关的数据表明,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的规模大致会达到3亿。所以,我们可以预料的是,起码目前来看,独生子女家庭和“二胎/三胎”子女家庭在数量上是接近的。但事实就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两类家庭就要在很多方面拉开差距了。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对于多子女家庭而言,家中的孩子们,毫无疑问会在成长过程中成为彼此关系最为亲密的人。很多人都并未重视儿童在成长阶段中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但是实际上由于对外界社会认识不足,以及和长辈之间的年龄差异,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看似“孤立无援”的问题。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决定一个人人生高度的并不是日后所取得的成就,关键在于其童年。他在自己的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中,也着重分析了儿童自卑情绪的来源、家庭和父母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必要性。
所以,童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每个家庭中的父母都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孩子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问题是很多家长其实意识不到这一点。
但如果家庭当中有多个子女,就意味着孩子有了关系最亲密的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在社会心理学当中,是作为个体社会化过程重要的参与对象而存在的。当一个儿童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情绪和心理障碍时,又出于各种原因难以和父母启齿,只要他有兄弟姐妹,就相当于多了一个亲密的人来帮助自己跨越困难、解决眼前的难题。所以,在不同家庭类型当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在童年有不同的成长体验。然而在成年之后,独生子女家庭当中的孩子往往更加独立,多子女家庭当中的孩子则相对会敏感和自卑一些。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家庭资源都是有限的。这个资源不仅包括最基本的物质,还包括眼界、人脉、情绪等社会资源,也包括家长能够为子女所提供的情绪价值。所以,一个最直接的情况就是,对于生活条件相仿的家庭来说,独生子女家庭相对而言,资源的利用会更集中一些。换句话说,出生的独生子女家庭当中的孩子在组织生活层面的满意度可能更高。当然这种效应的后果也是一分为二的: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当中的家长而言,他们倾尽全力将自己所能够提供的资源一股脑的都放在了孩子的养育和教育上,这也导致他们对孩子将来所能够取得的成就有很高的期待。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况都是出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但是在多子女家庭中,不同的孩子有不一样的性格和天赋,在一开始父母就不会有太过于“孤注一掷”的想法,相对而言会更加开明,尊重不同子女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也会适当的允许他们“没有那么成功”。当然这些判断也并不绝对,有可能某些二胎,三胎家庭当中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同样严格。但是在多子女家庭当中,也涉及到父母如何均衡不同子女间资源的问题,能否做到“一碗水端平”是很关键的。纵观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家庭,物质和情感两个层面的条件都影响其中子女的成长。在当下这个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时代,这两类家庭的差距将会在未来的10年内逐步显现出来,既现实又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