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观察
特殊时期过后,预想中的报复性消费没有等到,等到的是年轻人的“精打细算”。当消费回归理性,只有噱头没有内容的“打卡”不过是昙花一现,嗅觉敏锐的商业也正在快速找回真实的生活。如何贴近生活做可持续的商业,让消费者“待得住、常惦记、离不开”,成为诸多商业项目当下的重要课题。

从设计角度来说,可以是在有限的街区长度上增加店的密度和多样性,创造舒适友好的游逛尺度;也可以是处理公共性与商业性的边界关系,把部分商业空间让渡给公共空间,以自然景观构建森系特征的生活场景。

日本东京下北泽BONUS TRACK 图源网络
而在消费者体验维度上,商业体如何化为优质内容输出的载体,为周边社区及友邻提供更新鲜的、更贴近生活需求的内容,进而升华为一种持续的情感引力,将流量变为留量,将消费目的地的场景,转化为消遣目的地的体验?
围绕包容型社区的场景营造,和近邻友户共创生长,与头部品牌制造社交内容,我们以成都的麓湖麓坊中心为契,一窥非标商业的可持续运营。




#01
包容型社区
营造松弛的公共空间
{ Inclusive community }
“2024年将是建筑设计向包容型社区转变的重要一年。功能灵活、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的需求、出行便利、价格亲民的商业社区将受到所有人的青睐。”世界知名建筑事务所Gensler在去年发布的全球设计趋势报告中指出的这一趋势,与麓坊中心的设计规划不谋而合,而后者的设计规划甚至大大早于这一趋势的预测。
背靠麓湖大盘的整体规划,麓坊中心人、场景、体验的构建,得以跳出传统的商业盒子模式。用“包容”这一词来描述对这座商业体的印象,想来是再合适不过。

一方面,是麓坊中心自然景观的“包裹感”。
5万平商业与13万平米城市级公园的无界融合,陆路公园与水域公园形态的场景串联,这样的反转式面积配比和稀缺性水陆组合,足够说明麓坊中心拥有着大多商业体在自然元素所没有的强大天性。从空中俯瞰麓坊中心,一个开放的森系公园更是有了宏观、饱满的具象表达。

图源麓湖商业




多元化的商业街区被划分为A、B馆,在高低错落的地形下,本为钢筋混凝土的商业建筑群实则被分割成一个个不规则体块,打破了过往传统的街块尺度,又与每一方绿地景观以相互围合的形态穿插融合,绿植环绕其间未显冰冷距离之意,赋予细腻富有生机的温度感。
两馆之间也为周边居民、来访游客留有充足的公共空间——麓坊广场。利用原本蜿蜒的道路形态和地形特征,植入大地草坪、花园台地、戏水平台等节点景观和公共艺术装置,“光之环”下的“花瓣”、条形座椅供人驻足停留、好好休憩,尽情地放松、交流、互动,与景观相伴相生。

© 致澜景观

© 逍遥Francis
另一方面,是麓坊中心空间营造的“多样性”。
宽广的场域之下,既有亲切的空间尺度、兼顾探索性与可达性的动线规划,也有舒适松弛的“森系”公共场域与满足个性需求的六大社交空间,让每个人近距离享受真实生活带来的自在松弛。不仅有“逛公园”的日常体验中,还有高品质的美好生活场景,引人在自然游逛中产生消费。



无论是“森系氛围感”麓坊广场,还是“户外活力社交”大地草坪,都是以各自鲜明的空间特征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尤以印象深刻的是,在属于青年主理人的太空舱广场中,以轻盈的白色伞廊为面、以连续吧台与户外家具为线、以可移动旋转的花箱树箱组成点阵的设计手法,让行人有了在此稍作休憩、消磨时间的机会,让主理人们在工作场所之外找到了生活的自在与安逸,激发人与人之间真诚交谈、善意互动、活力娱乐的社交可能性。


© 存在建筑
此外,还有家长与孩童都能玩得开心的小巨蛋广场、人和宠物都能逛得舒服的雪丘乐园、近邻与远客都能微度假的麓坊码头。借由水陆动线的无缝衔接,以稀缺的湖畔球场景观搭载宠物+运动,最大程度上让不同的功能区和体验感交织融合,也能链接麓坊中心的外在天地、麓湖内部多元场景。

#02
共创生长,是与人共建
和对的人在一起
{ Co-creation growth }
背靠麓湖长期的社群运营经验,麓坊中心得以精准地体察城市年轻家庭与中高消费人群的需求与痛点。价值观和消费观从有到质的转变、对个性和差异化的追求、教育背景和审美趣味的影响以及对高品质生活和独特性的需求,让他们更关注体验感和趣味性。

在麓坊中心落成的“社群之家”,至今已有300多个自发组织的社群和13000余位成员,这背后是全年3000多场社群日常课程所形成的高频交往与协作,以及由多个社群联合共创的社区节日系列活动,以更大范围的面向城市,让近邻远客都能参与其中,促进了社群共创、社区融合和城市深度链接的纽带。

九月渔获节巡游在麓坊中心举办,与一月麓客春晚、四月花岛节、六月龙舟节,并称为麓湖标志性的四大节日
与麓湖共建、共创生长的,不仅仅是居民,也有远道而来的品牌商户们。他们带着对美好生活共同的向往,来到城南的土地上,聚集在这个最贴近日常生活的社区里,甚至形成了独属于这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有别于过去商场的“房东”心态,麓湖项目在长期主义思维的指导下开发、运营,不再仅仅追求短期租金收益,而是着眼于长期价值共生。麓坊中心带着“交个朋友”的善意、“开放空间”的包容,与品牌商户双向奔赴,共同构建一套互利共赢的商业模式。
MUMO木墨
一座“手作”的木屋,与可触摸的自然生活
扎根麓坊中心的MUMO木墨,就像一棵生于自然、久经岁月的大树,予人一片舒适和安心。这家店的理念正如其外表那般,以最天然的木头为笔墨,刻画出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内部空间仍旧延续一贯的清简,以原木家具、陶瓷器皿、日用小件、纺织服饰等家居为载体,天然材质、双手做工、环保工艺,与友好价格,得以放心让这些美物们成为生活中的那一抹光亮。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展厅,也是一个与当地社区和友邻互动、产生交集的地方,还增加了与人互动的公共空间,从门店外摆的木质凉亭,到周末社区活动、市集外场、手工课程,都向我们展现着MUMO木墨的生活态度。
野梨树
不被定义的书店,将精酿、咖啡与人文结合
野梨树,是一家以精酿为主题的独立书店,每年举办超过100场公共文化活动,也是成都最活跃的文化空间之一。在即将到来的新店中,他们延续了一直以来的理念和空间调性,开放式的空间,打破固有的陈列方式,提供更独立安静的阅读区等等。
它是一个白天也可以喝酒的书店,营业到晚上十二点的咖啡店,有20款生啤酒头的精酿酒吧,一处公共活动空间,让人放松的社交去处,它是野梨树的一种新的书店叙事。

但让这里变得和而不同的,是作为书店的“不被定义性”。在这里,以书为路,以酒作桥,连结此地与远方,以此实现一种公共文化生活的可能性,成为一处人文表达的社交地,可以独处、可以阅读、可以饮酒喝咖啡,也可以与人畅谈交流,也可以参加一场分享、沙龙或者工作坊。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希望人与人可以自由连结,彼此守望。
沏茶师
一间茶铺,用策展型空间讲述东方美学
开敞的院落、夯土墙围合而成的做旧感与粗放、屋檐用自然老木板材质和顶面不规则的镂空块面,以及宋时园林之美的自然融合……这间位于麓坊中心的“沏茶师”门店以区别于品牌其他门店的差异化社交和对在地文化的回应,凝炼出一间茶铺关于“东方茶生活”的一切想象。

© 存在建筑
深度漫游时,更能感受到“沏茶师”这个多元化新中式茶空间对艺术审美、生活美好的触动和知觉力,以精致妙趣的展览“壶中天地”,在不同区域设置不同时空的主题,呈现可观、可游、可享、可玩的游园饮茶体验。

© 存在建筑
onePlate
一家社区面包店,慢生活的邻里集结地
本就在社区中生长的小刺猬onePlate,慢慢在麓坊中心这片社区的土壤扎根,与周围的“麓客”居民做着长久的邻居,也慢慢从烘焙咖啡店,成为了一家生活方式集合店、一个社交聚点。


清新的透白、自然的绿色与温暖的木质,和沿街的景观融合,再朴素简单不过的外貌下,却藏着面包的麦香味、咖啡豆的甘苦味和生活的日常味道。每当清晨抵临,它们伴着和煦的岛风、初生的阳光飘荡在麓湖这片群岛。这也与onePlate所说的不谋而合,“onePlate一直希望每个人可以慢下来,去‘认认真真’开启美好的一天。”
#03
更软、更慢
更社交、更持续
{ Softer, slower, more social, more constant }
随着麓湖的良性发展与更新,作为最抵近人群的社区商业,麓坊中心如何服务好这些不同的客群,做出他们期待的、需要的美好日常?
“森坊生活节”主题活动已来到了第二年,这次回归更真实而松弛的生活,携手10余个口碑、品质、社群底色俱佳且“懂生活”的头部品牌,如成都宜家、伊藤洋华堂、lululemon、Shake Shack、蔚来等,为人们打造了一个住进森林里的家,邂逅烟火气的“客厅”、躺在大自然包裹的“床”上松弛呼吸、品尝从农场到餐桌的新鲜美味,和小狗奔跑在绿意盎然的“花园”,每一处都是家的表达……



在成都36度的高温下,麓坊中心创下了今年的客流新高。这正是契合了消费者对户外空间、新生活方式、审美的追求与喜好。麓坊中心释放出它的“森系松弛感”,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汇聚在此、彼此吸引,不断更新岛屿的温度与灵感。
居民也好,品牌商户与社区活动也好,麓坊中心的可持续运营归根到底,是借由人与人的搭桥、群体与社区的共建,让麓湖邻里的相遇由“陌生的孤岛”走向“熟人的社区”,共享日常生活的美好。


部分图片由麓坊中心提供
策划 | Miki
编辑 | Roy
校对 | M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