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3.79亿血赔!《蛟龙行动》逃档,虽不体面但很管用
春节档的前几天,电影《蛟龙行动》的制作人于冬充满信心地表示,给予影片“一星”的评论者都是“黑水”。
他在现场路演中,呼吁观众给予影片“公平”的评价。
当时,他声称绝对不会让这部电影撤档,似乎对其市场表现满怀信心。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刚过完元宵节,《蛟龙行动》便宣告逃档。
其背后的声明甚至引发了不少观众的嘲讽。
01 逃档的混乱及其后果
片方对逃档的交代颇具“婉转之辞”。
他们宣布重新制作了一版特别版并称会择日与观众见面。
但其实,这一版《蛟龙行动》的密钥已经停止提供,实质上意味着它已经逃档,未来可能再度映出以收割票房。
众所周知,这部影片的投资高达10亿元。
但令人心痛的是,它的票房仅收得3.79亿元。
若按投资回报计算,这部作品至少需要票房达到30亿元才能回本。
如果这部电影的品质能够与之前的《红海行动》相提并论,确实可能在票房上取得类似的佳绩。
可惜的是,《蛟龙行动》在剧情和节奏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Bug。
例如,在激烈的战斗场景中,舰长张涵予竟然在此间吹起了口琴,然后又突然“退敌”,这一情节令人匪夷所思。
过去,博纳电影公司因其主旋律作品而声名显赫。
制作了《湄公河行动》《中国机长》《长津湖》等多部票房炸裂的影片。
他们对节奏、叙事及宣传有着相对成熟的流程,观众也乐于接受这些内容。
但近年来,用相似叙事手法制作的影片,对观众的打动显得越来越乏力。
观众在走进电影院时承受的成本愈加沉重。
而像《哪吒》那样的小人物成长逆袭故事则能更好地引发共鸣。
因此,《蛟龙行动》的失利在情理之中。
02 春节档竞技的评级
第一名无疑是《哪吒2》,该片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是“核爆”,100亿票房实至名归。
第二档中则包括《唐探1900》,还有《蛟龙行动》和儿童向的《熊出没》。
排在最后的则是口碑扑街的《封神第二部》和全网嘲讽的《射雕》。
因此,可以说《蛟龙行动》的质量并没有严重下滑,恢复至中等水准,至少比《封神》和《射雕》的质量要高。
然而,其投资最多,却在票房中倒数第一,这是个让所有人都难以接受的事实。
但历史的真相证明,逃档后能成功逆袭的例子实在少之又少。
最早的影人“撤档”案例可追溯到邓超。
他的电影《中国乒乓》因名称问题从初一改至初三,最终未能获得排片与票房而匆忙撤档。
后来再尝试重映,却并未得到关注,最终扑街。
《红毯先生》《摇太阳》也经历了这样的命运,但最后的结果依然是失败。
《摇太阳》稍微好了一点,春节期间的收获9335万,再次上映后2.76亿的票房也算是挽回了一些损失。
不过,其他很多电影就没那么幸运了。
曾信誓旦旦说要坚持到底、不撤档,如今却选择了“逃跑”,毫无疑问地撕下了内娱资本的体面。
归根结底,面对危机,脸面又算得了什么?
及时止损、避险,尽管难堪,但实则是最有效的方式。
结语
《蛟龙行动》的逃档虽然显得不那么体面,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危机处理策略却是值得称道的。
它提醒了影院投资者,在电影行业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想要取得成功并非易事。
观众的喜好和期待在不断变化,无法再单凭过去的成功经验来判断未来。
失败虽是电影行业常态,但至关重要的是,每一次失败的背后我们都能对此做出深刻反思。
当下,观众的关注点已经向更为真实和情感丰富的内容倾斜,因此,未来的电影制作人必须重塑叙事方式,以迎合观众的需求。
毕竟,电影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艺术的呈现与情感的沟通。
在未来,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真诚打动人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