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曾在采访中说:“永远不要把一段关系放在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上。”年轻时,总以为情谊无价,对一些关系充满信心,笃定只要感情深,关系就会无坚不摧。可事实上,这世上哪有一成不变的永恒。有时,那些看似真挚的情谊不过是因利而聚,有的人终是只能相伴一程。当那些关系的发展背离了我们最初的预想,便会感到沮丧失望。但细究起来,其实是我们的心境出了问题,在不知不觉间给这些关系“赋魅”,寄予过高期待。真正的成熟是:不对任何一段关系上瘾,对身边的所有人祛魅。
对伴侣祛魅
电视剧《父母爱情》中,江德福与安杰的爱情可谓是几经波折。恋爱时,江德福几乎是安杰心中的“完美伴侣”,其军人的刚毅果敢,真挚情感都让安杰心动不已。可当她满心憧憬走进婚姻后,才发觉江德福并没有想象中完美。他是个大老粗,生活习惯与安杰相差甚远,不只不修边幅,吃饭还吧唧嘴。起初,安杰也颇感失望,不禁疑惑曾经的理想伴侣怎会在婚后判若两人。可慢慢地才明白,过度理想化伴侣,其实是“赋魅”在作祟。及时摆正心态后,安杰不再对江德福那些粗鲁的生活习惯嗤之以鼻,而是学着融入江德福所追求的朴素生活。江德福也为了安杰开始尝试喝咖啡,学着吃西餐;哪怕会被旁人嘲笑,他也坚持每天睡前刷牙、洗脸、洗澡,成了安杰口中的 “三洗丈夫”。二人的日子也和谐多了。
心理学上,有个“理想化投射”,说的是:在感情中,我们常常会将内心对于异性的美好幻想,投射到自己的伴侣身上。在看另一半时,会不自觉地戴着滤镜,忽略对方的缺陷,放大对方的优点。然而,当婚姻的帷幕真正拉开,当初的浪漫美好会被柴米油盐代替,甜言蜜语也会在日复一日里变成唠叨琐碎。一旦发现对方与自己所想相差甚远,便心生怨怼,开始指责争吵。
可世上哪有恰好严丝合缝的伴侣、完美无缺的婚姻?再般配的夫妻,也会有争执摩擦,甚至是为了生活琐事吵得面红耳赤的时候。若不能打破对完美伴侣的幻想,只会和幸福渐行渐远。懂得对另一半“祛魅”,才是走进婚姻的前提;修得一颗包容之心,接住对方的低处,方能抵得过岁月的磋磨和洗礼。那些所谓的幸福婚姻,从来就不是备受上天的垂青,而是夫妻双方都摘掉了“完美的滤镜”,以一种清醒成熟的姿态去回敬感情。
对朋友祛魅
作者初小轨在书中讲过这样一则故事。她曾在报社工作时,有位关系极为要好的朋友。二人同住一间寝室,每日谁早起都会悄悄帮对方打卡签到,日常也是形影不离。她们一起加班处理采访素材,一起熬夜写新闻稿,一起被工作难题折腾得晕头转向,又携手将其攻克。在彼此的互助与鼓励下,她们从懵懂、业务生疏的职场新人逐渐成长起来。可一年后,由于对未来的规划不同,小轨决定辞职赴北京发展,朋友则继续留在报社。二人相隔甚远,见面机会全无,几年后便断了联系。面对这样的结局,小轨一开始也伤感过,惆怅过,可随着时光流转,她渐渐明白,人生总有分岔路口,没有人能一直同行。最终她也选择了释怀,将这份情谊默默珍藏。
其实,像初小轨这样的经历并非个例,多少亲密的关系,终是难敌时光的过滤。有太多的朋友,其实也没有争吵,也无关利益纠葛,就在时光里默默走散,从此天各一方。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任嘉伦也问过类似问题:“为什么有的朋友以前玩得很好,可是越长大反而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时何炅说:“朋友渐行渐远是常态。虽然我有很多朋友,我也很在乎身边的人,但是我从来不奢望把任何人留在身边一辈子;有的人他来,他就是陪你一段。”寥寥几句,却道尽了成年人世界的聚散离合,年少时,身边都是好友相伴,并肩携手,便认为这份情谊定能延续一辈子。直到长大后才发现,好像没有一段关系不会过期,再深的缘分也有尽的一天。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失望,是因为我们对朋友关系预设了长期。可生活本就充满变数,当彼此的生活轨迹逐渐偏离,而我们还执着于年少时那份对友情永不褪色的期许,失望自然会如影随形。真正通透的人,早已学会对友谊祛魅,只活在缘分里,却不再执着于关系,很高兴朋友能来,也能欣赏接受对方的乍然离场。
对亲戚祛魅
曾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有什么人性潜规则你必须知道?”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不强则无亲,千万不要把亲戚看得太重。”的确,血缘并非衡量感情的唯一标准。有时候,决定亲戚间关系的疏密,往往取决于你的身份地位。对亲戚关系怀有过高的期许,只会让自己在面对现实的落差时,满心失望。
网友@老郑曾分享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老郑大学毕业后开了家公司,生意红火。但每次回老家,他都会特意换上朴素衣服,开破旧小轿车,有时面对亲戚询问还会有意 “哭穷”。有人不明白老郑为啥要这么做,老郑却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讲起了自己之前的一段经历。那时老郑生意红火,每逢过年过节,登门道喜的亲戚们数不胜数,老郑也从没亏待过这些亲戚:生活上,他总是能帮则帮;但凡老家的亲戚有用得上他的地方,他定会当成自己的事儿来办。他始终认为血浓于水,且他这般付出,若有朝一日他落难了,亲戚们定也会出手相助。
不想后来,他在事业上碰了灰,那些亲戚们一知道老郑落魄,不止纷纷将他拒之门外,更连忙同他撇清关系。经此一遭,老郑彻底看清了那些亲戚的嘴脸,也明白了人性的复杂。之后每次回到老家,老郑就会刻意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混得普普通通的中年人形象。
作家路遥就曾在《平凡的世界》中说:“小时候,我们常把‘亲戚’看的是多么美好和重要。一旦长大成人,自己开始独立生活时,我们便很快就会知道,亲戚间的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人这一生,永远斩不断的就是血脉关系。因此对于亲戚,我们总是怀着一份天然的亲近与期待,总觉得血浓于水,亲情该是无比纯粹且温暖的存在。可人性是复杂的,在利益面前,就连兄弟姐妹也可能翻脸,更何况只是血脉沾边的亲戚。就像那一句:“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成年人的清醒是:及早对亲戚祛魅,珍惜那些真正温暖真挚的亲情,但绝不给予过高的期许。
马尔克斯说:“人生的实质,就是一个人活着,不要对他人心存太多期待。”我们这一生都周旋在各种关系里。他人大多如匆匆过客,短暂相伴后便消失于岁月长河。所以,实在不必把任何一段关系看得太重,想象得太好。打破对伴侣的完美滤镜,拥抱不完美的彼此,方能收获幸福长情。不奢求朋友间的永恒,缘分把我们带到哪里,就好好走到哪里,便是友情里最好的归期。至于那些有血缘之谊的亲戚,不讨好冷漠,不辜负真心,来者惜,弃者便去。
来源: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