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相亲角变成“人肉交易所”
在北京中山公园、上海人民广场的相亲角,简历被打印成A4纸铺满地面,985/211学历、年薪50万、一线城市有房有车等标签像商品参数一样被明码标价。一位母亲举着女儿的资料说:“我闺女是985硕士,身高165,年薪30万,必须找年薪60万以上的本地男生。”旁边的大爷立刻接话:“我儿子有房有车,但女方必须28岁以下,超过30岁免谈。”
爱情在这里成了奢侈品,婚姻成了双方家庭资产负债表合并的资本游戏。

二、婚姻估值模型:你的“参数”值多少钱?
1. 学历、收入、房产:当代相亲市场的三大硬通货
学历鄙视链:本科学历是入场券,985是VIP卡,海归镀金再加分。某相亲平台数据显示,87%的用户要求对方学历不低于自己。
收入对赌协议:一线城市“及格线”是年薪30万,百万年薪成“顶配”。某高端相亲局要求男性税后收入≥80万,女性≥50万。
房产=安全感:北上广深一套房抵得过十年甜言蜜语。某相亲角大爷直言:“没房?那和裸奔有什么区别?”
2. 隐性指标:年龄、外貌、生育能力
女性年龄每增加1岁,相亲市场估值下降5%;男性35岁后若未达到管理层,则被贴上“潜力耗尽”标签。
外貌被量化成“颜值评分”,甚至有婚恋平台推出AI颜值打分系统。
生育能力成隐形考核项,某相亲群公告写着:“32岁以上女性需提供体检报告,确认卵巢功能正常。”
婚姻成了风险投资,每个人都在用Excel表格筛选“最优标的”。

三、算法相亲:当大数据取代心动
婚恋平台的算法正在重塑婚恋观。某平台CEO透露:“我们的匹配系统参考了300多个维度,包括消费习惯、信用评分、甚至社交媒体关键词。”一位用户晒出后台数据:“系统说我适合‘经济适用男’,因为我的购物车80%是打折商品。”
更荒诞的是,算法甚至能预测离婚率。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大数据可通过双方教育背景、收入差异、朋友圈重合度等参数,以87%的准确率预测婚姻稳定性。
当心跳变成数据流,浪漫主义成了过时的行为艺术。

四、爱情消亡史:谁在制造这场估值狂欢?
1.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胜利
北上广深相亲市场的高门槛,本质是资源稀缺下的生存博弈。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30倍,教育、医疗成本飙升,婚姻成了普通人抵御风险的唯一联盟。
2. 性别失衡与焦虑转嫁
中国适婚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部分男性将经济实力视为核心竞争力,而女性则陷入“年龄焦虑”与“独立人设”的撕裂——既要在职场证明自己,又要在婚恋市场保持“宜人性”。
3. 资本与流量的合谋
婚恋平台一边贩卖焦虑(“优质对象正在减少!”),一边推出万元VIP套餐;社交媒体上,“捞女”“普信男”等标签制造对立,收割流量。某网红直言:“骂凤凰男的视频点赞10万+,教人恋爱的只有500。”

五、突围路径:在估值游戏中找回人的温度
1. 警惕“参数暴政”
经济学家薛兆丰说:“婚姻是合伙开公司,但别忘了你们还要共享一张床。”物质是地基,但情感才是房屋。
2. 重构价值坐标系
深圳某“反内卷相亲局”规定:禁止询问收入房产,必须用“你最向往的生活场景”代替。组织者说:“有人回答‘半夜一起煮泡面看剧’,反而匹配成功了三对。”
3. 承认人性的复杂性
豆瓣“相亲失败互助小组”中,一条高赞评论是:“我拒绝了年薪百万的投行男,因为他在我说‘《星际穿越》的父爱很感人’时,回了一句‘这电影漏洞太多’。”

六、写在最后:婚姻不该是待价而沽的生意
在《小王子》的故事里,玫瑰之所以独一无二,是因为小王子的付出与时间。当婚姻被拆解成参数、估值、风险对冲,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爱情,更是对人性温度的信仰。
或许真正的勇气,是看清估值游戏的规则后,依然敢说一句:“我爱你的参数,更爱参数背后那个会哭会笑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