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萨米尔,你说这里的女人,终其一生都要藏在面纱下吗?"我站在喀布尔的黄昏里,望着远处飘动的蓝色布卡。
身旁的阿富汗同事低声回答:"这是传统,也是保护。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美丽有时会是一种危险。"

01
从小在重庆长大的我,对建筑有着特殊的感情。
记得那时候,在山城的高低错落间穿行,每一栋建筑都仿佛在向我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父亲是一名老建筑师,常常带着我爬上工地的脚手架,让我感受建筑的脉搏。
"儿子,建筑不仅是混凝土和钢筋的结合,更是人类文明的载体。"父亲的这句话,至今都在我耳边回响。
如今三十岁的我,已经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
当公司宣布参与"一带一路"援建项目,在阿富汗建设医疗中心时,我第一个报了名。
"孟工,你真要去阿富汗?那边局势不稳定啊。"项目主管刘明担忧地说。
我坚定地回答:"正因为不稳定,他们才更需要我们。再说,这个医疗中心能救助多少生命?这不正是建筑的意义所在吗?"
就这样,在2023年的初夏,我踏上了前往阿富汗的航班。
初到喀布尔,这座古老的城市带给我太多震撼。
狭窄的街道上,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街边茶馆飘出浓郁的香料味,身着蓝色布卡的女性快步走过,像一片片飘动的云彩。
"孟先生,我是莎娜,将担任您的翻译助手。"一个身着浅蓝色布卡的年轻女子用流利的中文向我打招呼。她的声音清亮动听,让人忍不住想象面纱下的容颜。

工作开始后,我和莎娜的接触逐渐增多。
每天清晨,她都会准时出现在工地办公室,为我整理当天需要翻译的文件。
那抹淡雅的蓝色身影,渐渐成为了我一天中最期待的风景。
让我惊讶的是,莎娜不仅精通多国语言,对建筑工程也颇有研究。
每当我在图纸上标注要点时,她总能准确理解并翻译给当地工人。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思考如何调整医疗中心的采光设计,莎娜轻声说:"在阿富汗,阳光过于强烈,也许可以考虑使用传统的穆克纳斯格栅,既能调节光线,又能体现本土特色。"
"你对建筑还真有研究。"我看着她被面纱遮挡的侧脸,"你学过建筑?"
"在德黑兰大学学过一段时间。"她的回答简短而含糊,似乎不愿多谈。每当谈到个人经历,她总是这样闪烁其词。
这种若即若离的神秘感,反而更勾起了我的好奇。
有时,我会偷偷观察她工作的样子。
面纱下,只能看到她一双灵动的眼睛
午休时分,我经常邀请她一起用餐。她总是婉言谢绝,只在办公室里独自用餐。
但她会为我介绍当地美食,甚至有几次还带来了自制的传统点心。
"这是我母亲教我做的,"她递给我一盒糕点,"希望合你的口味。"
透过那层轻薄的面纱,我似乎看到了她嘴角的笑意。
这一刻,我多么希望能看清她的表情。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期待每天与她见面的时刻。。
02
一天深夜,我在办公室加班。
莎娜早已离开,整个工地静悄悄的。就在这时,我无意间发现了一份被遗落的笔记本。
翻开一看,里面满是建筑设计的专业素描,笔触老练,一看就是科班出身。
这些素描不仅有对伊斯兰建筑的深入研究,还融入了现代建筑元素,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功底。
更让我惊讶的是,角落里有一个署名:"萨利玛·卡米尔"。
这些素描的风格,莫名让我想到莎娜谈论建筑时的样子。难道......
正当我沉浸在对这个神秘笔记本主人的猜想中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我的思绪。
"快开门!"莎娜的声音中带着我从未听过的惊慌。
我放下手中的笔记本,快步走到门前。心跳莫名加快,总觉得今晚的气氛格外诡异。
打开门的瞬间,一股寒风裹挟着沙尘迎面扑来。
莎娜几乎是跌撞着冲进来,她平日端庄的步伐全无,连布卡都有些凌乱。
我闻到了一丝火药的味道,还有她身上若有若无的血腥气。
"他们追来了!"她急促地说,同时快速锁上了门。
我注意到她的手在发抖,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话音未落,远处就传来了一阵密集的枪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枪声由远及近,伴随着粗犷的吼叫声。
"谁追来了?"我虽然这样问,但心中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
白天刚收到消息,说塔利班的势力正在周边活动。
看到莎娜眼中难掩的惊恐,我立刻关掉了房间的灯,快步拉上了窗帘。
03
黑暗中,莎娜的呼吸声格外清晰。

她靠在墙边,似乎在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塔利班的人,他们发现了......"
她的话还没说完,一颗子弹就击碎了窗户。
玻璃碎片四处飞溅,在月光下闪着寒光。
我几乎是本能地将她护在身下,我们一起滚到了办公桌后面。
黑暗中,我能清晰地感觉到莎娜在发抖。
她的身体紧绷着,却努力保持着冷静。我们几乎是脸贴着脸,她急促的呼吸喷在我的颈间。这是我们第一次如此接近,却是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
"对不起,都是我连累了你。"她的声音哽咽,带着深深的自责,"我不是简单的翻译,我是......"
就在这时,一声巨大的爆炸打断了她的话。整个房间剧烈震动,天花板的灰尘簌簌落下。
我下意识地将她搂得更紧,用身体护住她的头部。
爆炸引起的气浪掀翻了办公室里的文件柜,各种文件在空中飞舞。
火光透过破碎的窗户照进来,将整个房间映照得忽明忽暗。
在火光的映照下,我看到莎娜的布卡因为刚才的翻滚而松开,露出了一张令人惊艳的面容——深邃的眼眸,高挺的鼻梁,还有那充满异域风情的轮廓。
更让我震惊的是,我注意到她的颈间挂着一个军方模样的徽章。
"我是阿富汗特种部队的卧底。"当我们躲进地下室后,莎娜终于说出了真相,"我的真名是萨利玛·卡米尔,那个笔记本是我的。"
原来,她是阿富汗军方培养的精英特工,专门负责打入塔利班内部。她精通建筑工程,是为了更好地识别他们的秘密基地。而这次中国援建的医疗中心项目,已经被塔利班盯上。
"他们计划在医疗中心竣工时发动袭击。"她的声音带着哽咽,"我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这里的人民已经受够了战争和死亡。"
我沉默良久:"所以,这段时间你接近我,也是任务需要?"
莎娜摇摇头:"一开始是。但后来......"她望着我的眼睛,"我发现自己真的被你吸引了。你对工作的热情,对当地民众的关心,都让我看到了希望。"
就在这时,地下室的门被撞开,几个持枪的蒙面人冲了进来。莎娜迅速挡在我面前,用普什图语喝止了他们。
"你背叛了我们!"为首的人咆哮着。
"不,我从未背叛过我的人民。"莎娜沉声回答,"真正的背叛是让无辜的人们继续生活在恐惧中。"
枪声响起的那一刻,我本能地扑向莎娜。我感觉肩膀一阵剧痛,但更让我心痛的是莎娜绝望的呼喊。
所幸,早已埋伏的阿富汗特种部队及时赶到,将恐怖分子制服。但我知道,这只是战斗的开始,我们还要阻止即将发生的更大规模袭击。
伤愈后,我坚持继续留在项目组。这一次,和莎娜并肩作战,不仅要完成医疗中心的建设,还要防范可能的袭击。
"你不害怕吗?"她问我。
"怕。"我诚实地回答,"但比起恐惧,我更害怕看到这里的人民失去希望。"
我们昼夜工作,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加强了安保措施。莎娜利用自己的特工身份,打入敌人内部获取情报。每次她执行危险任务,我都会在约定的地点等她。
04
竣工日前夜,莎娜突然失联了。在焦急等待中,我收到了一条加密信息:"他们要提前行动,目标是明天的竣工仪式。快撤离!"
我知道,莎娜一定还在敌人的基地里。放弃竣工仪式就意味着前功尽弃,放弃撤离就意味着将所有人置于危险之中。
"让我去找她。"我对特种部队指挥官说,"我最了解医疗中心的每一个角落,也最了解她的行动方式。"
在一番争论后,我们制定了一个危险的计划。我将利用自己的建筑专业知识,带领一支小队潜入塔利班的地下基地。
在黑暗中,我带领特种部队通过医疗中心的地下管道系统,潜入了敌人的基地。我们找到了被囚禁的莎娜,她虽然受了伤,但眼神依然坚定。
"你不该来的。"获救后的她虚弱地说。
我扶着她撤离:"我们说好的,要一起完成这个项目。你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
就在我们即将逃出时,基地里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敌人发现了我们的行动,开始疯狂射击。在枪林弹雨中,我用身体护住莎娜,带领所有人安全撤离。
最终,在军方的配合下,我们粉碎了恐怖分子的阴谋。医疗中心如期竣工,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康复期间,莎娜经常来病房陪我聊天。她不再戴面纱,那张美丽而坚毅的脸庞总是带着温暖的笑容。
"留下来,"我对她说,"我们还可以建设更多有意义的项目。"
她笑了:"我早就决定了。这片土地需要重建,需要希望,也需要爱情。"
一年后,在我们建造的医疗中心门前,我和莎娜举行了婚礼。她穿着传统的阿富汗婚服,手捧着一束白玫瑰,是我见过最美的新娘。
这是一场跨越文化的婚礼,象征着和平与希望。婚礼上,莎娜将那条见证了我们爱情的蓝色面纱小心收藏,作为两个民族友谊的见证。
如今,医疗中心的墙上挂着我们的合影:一位身着蓝色布卡的女子和一位中国工程师并肩而立,背景是巍峨的兴都库什山脉。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都会想起那个改变了我生命的决定——来到这片土地,遇见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