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03年9月的一天,在美国夏威夷岛上从事保护工作的人员抓住了一只体型很娇小的鸟儿。
消息传开,大家一下子都沸腾了,因为他们抓这种鸟已经一年了!
这一年里面,各个地方的研究人员就曾跑到这个岛上想帮忙一起抓,但奈何这小家伙实在是太小了,而且行动敏捷,想要找到就麻烦得很,更别说抓到了。
被抓到的这只鸟是个母的,保护工作者想着,要想进行人工繁殖,无论如何得抓到个公的才行。
因为这种鸟儿全世界也就剩下3只了!
至于他们为什么知道只剩下3只,是因为这3只本来都被抓到过。
这3只里面,只有一只鸟是公的。
本来之前它们被抓到的时候这群人就想着尝试一下人工繁殖,但因为雄鸟就一只,这样做的风险有点大。
因为他们发现这三只鸟似乎谁也看不上谁,根本就不愿意和对方有什么接触。
非要人工介入让两只鸟接触的话,还得冒着一定的风险,毕竟这玩意实在是太少了。
所以保护工作者想着让它们生活在野外环境中,毕竟自然交配更加安全一些。
结果他们将鸟儿放飞之后,它们彼此头也不回地往相反的方向飞走了。
然后再接下来的时间里面,几只鸟就在彼此相隔老远的地方各过各的,连个面都见不着。
一行人真是哭笑不得,但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因为他们之前评估过,这些鸟的年纪应该都超过7岁了,过了最佳生育年龄。
可能这些鸟对繁殖后代这种事情已经没啥兴趣,所以只想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
于是无奈之下保护人员只能决定再次抓捕这三只鸟,想办法帮助它们进行人工繁殖。
但是这几只鸟儿们哪会认这个账,见了人一来就左躲右躲,搞得一行人抓了一年,才勉强抓到一只母的。
而那只公的鸟在哪里还没有影呢。
美国当地的动物园和夏威夷群岛的鸟类研究员都觉得很是头疼,但是没有其他办法,他们只能再次上岛寻找公鸟。
不过这些人也坦言,这样究竟能不能帮助这仅存的鸟儿恢复种群也不好说,但为了让它们不要灭绝,大家还得尽全力试试。
如果这样还不行,那它以后恐怕就只能出现在子孙后代的书本中了。
那么这几只鸟是什么鸟,为什么会陷入濒危的境地呢?
——【·倒霉的鸟儿·】——
这鸟的名字叫做“婆欧里鸟”,只在夏威夷群岛有分布。
它们比较喜欢暖和又潮湿的雨林地带,这样的地方人们其实很少会过去。
所以直到1973年的时候,它们才刚刚被发现。
当时夏威夷岛上还有它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化石,说明它们已经在这个地方祖祖辈辈生活了很久了。
婆欧里鸟是麻雀属鸟类,成年之后体长也就能达到个14厘米左右,身体呈现棕褐色,肚子是灰白色的。
打眼看上去这小家伙的配色倒是很低调。
化石的出现证明婆欧里鸟的数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不少的,在被发现之后人们勉强估计了一下它的数量,据说大概有几百只。
但被发现后还不到30年的时间,保护者就发现它们几乎在这个岛上消失了,就算仔细找也看不见有几只。
婆欧里鸟的行动很是迅速,再加上它们的叫声和雨林中水滴落下来的声音有那么一点相似,所以找起来就更麻烦了。
但即便是这样,保护人员在进行了一番搜寻之后还是找到了仅剩的3只婆欧里鸟。
它们平时就独自生活在雨林里面,捉一些小型的虫子吃,看上去怡然自得,根本没有半分找对象的打算。
眼看着婆欧里鸟就要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保护人员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
毕竟繁殖这种事情对鸟来说也是强求不来的。
而且就算是抓住了公鸟进行配对,也够呛能获得新的下一代,因为这几只鸟儿的年纪都比较大了,母鸟能不能成功受孕、生下来的后代能不能成功孵化都是个问题。
毕竟不是所有鸟都是同一个性子,成功进行人工繁育总是要经过那么一段时间的摸索才行。
所以婆欧里鸟被认为是徘徊在灭绝边缘的“最危险的鸟类”。
那么如何把自己混成这样的呢?
—【·走向灭绝的鸟儿·】—
本来婆欧里鸟被发现的时候数量就没多少,再加上分布范围很狭窄,对环境的要求又高,所以老底就不够霍霍的。
而且岛上的野猪和野山羊很多,它们动不动就会破坏岛上的植被,把婆欧里鸟赖以生存的地方糟蹋地一塌糊涂。
连下蛋的地方都没有了,婆欧里鸟自然就繁衍不下去。
更麻烦的是,人们对这种鸟的习性知之甚少,所以在发现本来婆欧里鸟数量下降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有效的手段能够及时干预。
而且夏威夷群岛上人们的活动也深刻地改变了这里的环境,婆欧里鸟不仅要面对栖息地减少的问题,还得努力适应环境和气候的变化。
但这样的变化并不是自然性的,这让本来数量就没多少的婆欧里鸟难以习惯。
很多动物都是因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而消失的,即便它们中有很多都是经历了大风大雨才活到现在的,但是依然不能承受这样的摧残。
婆欧里鸟也不例外。
只是人们没想到它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扛不住了,毕竟这种鸟从发现到濒临灭绝,也就才仅仅过了30来年而已。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破坏地球带来的反噬,可能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严重。
参考:
都市快报《这种鸟世上仅存3只已抓获1只雌鸟专家急寻另一半》2004-9-13
https://news.sina.com.cn/w/2004-09-13/06583650336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