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活捉蒋介石的孙铭九,在西安事变结束后,解放后怎样了?

小门将守大门 2025-02-12 15:27:19

中国近代史上,西安事变极为重要,张学良与杨虎城为大局计,毅然兵谏扣留蒋介石,迫其与共产党合作,共赴国难,联合抗日。

张学良与杨虎城身为国民党一派,深知蒋介石本性,其从野心上位到不顾民族危亡围剿“共匪”,种种行为均显露其十足的野心家面目。

张学良与杨虎城决心赴死,此外,关键人物亦参与其中,他成功活捉蒋介石,此举极为危险,毕竟亲自捉拿蒋介石是重大行动。

历史上这场重大事件的具体经过如何?参与捉拿蒋介石的个体最终命运各自如何?

【西安事变】

明治维新后,日本侵华野心显露,自占台湾始,至《马关条约》、“二十一条”,军国主义势力膨胀,乃至制定独占中国的军事方案。

日本军方策划九一八事变以实现目标,国民政府以蒋介石为首,对日挑衅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被蒋介石说服,严令东北军不得抵抗。

中国军队错失最佳反攻时机,数月间东北三省被日军迅速占领,国家局势迅速恶化至失控状态。

张学良为误判懊悔,东北三省乃其父一生心血,亦为其重要依托,现今他与东北军却背负民族罪人骂名,遭人唾弃。

张学良未颓废,他秘密资助马占山在东北抗日。然而,这些援助对东北局势仅是杯水车薪,马占山领导的抗日团体未能阻挡日军侵略步伐。

东北三省沦陷后,日本军国主义野心膨胀,企图迅速征服中国,再以此为基地,占领全球。

共产党完成万里长征后,共产国际多次指示中共中央与国民党谈判,共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旨在解救被日军奴役的同胞。

尽管全国抗日情绪高涨,蒋介石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即通过报纸表明共同抗日决心,并发表爱国抗日的“八一宣言”。

社会各界积极援助东北三省,国民党内部亦有爱国军官请缨支援,然蒋介石仍坚持命令军队围攻共产党。

张学良部东北军受蒋介石之命围攻陕甘红军,然红军精锐犹存。三月后,东北军伤亡惨重。张学良不愿兵力再此无谓消耗,遂态度消极。

共产党员趁机接触张学良、杨虎城等,经数次会谈,双方同意为民族大义搁置分歧。张学良屡寻机会,欲劝蒋介石摒弃仇恨,共赴国难。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乘飞机赴西安,欲迫张杨全力剿共。接见东北军时,他发现抗日情绪高涨难抑,导致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

9日,蒋介石密令蒋鼎文接替张、杨军职,次日亲赴陕西部署剿共,张学良参会。会上,蒋介石宣布新一轮围剿行动自12月12日起实施。

张学良洞悉蒋介石意图,担忧自身及杨虎城等失兵权,但念及日寇在东北三省滥杀无辜,遂秘密与杨虎城筹谋对策。

11日,蒋介石于晚宴上发布新任命,蒋鼎文与卫立煌接替张杨指挥第六次围剿。宴毕,张杨密集东北军与17路军亲信,筹谋兵谏,计划扣留蒋介石及高层官员。

12日凌晨,两路人员分别拘捕了蒋介石及蒋鼎文、卫立煌等高级将领,西安事变顺利发生。

张杨二人同时向全国发布筹备已久的八项主张:停内战,共抗日,释领袖,许民爱国行动等,旨在救国。

宋子文、宋美龄与周恩来代表共产党共赴西安,力求和平解决兵谏。经努力,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立场。

西安事变时,张学良亲信孙铭九受命捉拿蒋介石,于骊山寻得其人,敬礼后礼貌地将蒋介石带至张学良处。

孙铭九是何许人也?被誉为“捉蒋英雄”。

【孙铭九】

孙铭九,辽宁籍,1927年投身东北军,次年获选赴日留学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服务于张学铭麾下。张学良赴北平任海陆空军副总司令时,张学铭特命孙铭九全程护卫。

此次契机让孙铭九得到张学良赏识,为表重视,张学良赠予孙铭九一块精心定制的瑞士表,表盘上印有张学良私人头像。

张学良调孙铭九离张学铭,任其随身参谋,后因其表现获更多信任,升其为私人卫队营长,孙铭九渐成张学良最信赖的军官之一。

西安事变前,张学良与孙铭九等亲信暗中成立“抗日同志会”,旨在改造东北军,坚决对抗国民政府推行的“不抵抗政策”。

孙铭九满腔热血,立志报国。张学良与杨虎城计划兵谏迫蒋抗日时,他全力支持,并主动请缨,承担了捉拿蒋介石这一艰巨任务。

张学良出发前对孙铭九严正告诫:“此行旨在迫蒋抗日,切勿伤蒋性命,万不得已,仅可伤其腿,令其暂失行动能力。”

孙铭九凌晨两点率百余人执行逮捕蒋介石任务,他多次严令,为防止意外,绝对不可杀害蒋介石。

孙铭九队激战后闯入蒋介石住所,见桌上杂乱堆着帽子、外套、假牙等物,与蒋介石平日的整洁习惯不符,断定其已逃离。

士兵在后山寻获蒋介石的一只皮鞋,孙铭九据此判断其未远离,遂率众细致搜山,最终在骊山东侧巨石后发现蒋介石藏匿。

天色已亮,蒋介石脸色苍白,睡衣与脚沾满泥土。见来者是孙铭九而非红军,他顿感宽慰。

蒋介石顺从地随孙铭九返回西安,途中无反抗或逃跑迹象,这让孙铭九大为宽慰。

西安事变后,张杨二将被蒋介石逐出军队。张学良心腹孙铭九联合军官,欲武力清除东北军主和高层,引发激烈冲突,终致“二二事件”。

东北军高层事后怒不可遏,扬言严惩叛乱者,欲行枪决。周恩来助孙铭九等人暂避红军驻地,却致东北军高层彻底倒向蒋介石。

张学良对孙铭九等人的夺权行为不以为意,其淡漠态度令蒋介石确信其仍亲共,由此恼怒,致孙铭九等人在国共二次合作期间被迫撤离红军驻地。

孙铭九等人历经波折抵达天津租界,生活困顿,连日常饮食都难以保障。凭借留学日本背景,他联系上旧日军界关系,并偶然与汪精卫相识。

汪精卫出身国民政府高层,曾与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势均力敌,但其本质为亲日派领袖。

为争取更多支持,他宣扬曲线救国论,借日本人之手建立汪伪政府,并私下联络前国民党军官,许以高官厚禄。

孙铭九受汪精卫诱惑,由抗日志士变为汪伪参赞武官。而数名有志青年士官则毅然返东北抗日,以实际行动彰显抗日决心。

抗日结束后,孙铭九重返国民党军队,被派往东北对抗共产党。他制定刺杀陈云的计划以求功,但行动失败,孙铭九随后被共产党捕获。

孙铭九被捕后,凭西安事变之功要求共产党释放。经党组织审议,决定给予其改过自新机会,孙铭九终得重获自由。

解放军屡战屡胜,孙铭九察觉国民政府衰败,遂赴香港避难。新中国成立后,孙铭九重返上海。

孙铭九人生波折,初为张学良亲信将领,后转投汪伪政府任武官。他本怀报国志,却终为名利所诱,向日本屈服,沦为奴役同胞的帮凶。

历史不断前行,众人命运自“西安事变”及新中国成立后分道扬镳。张学良、杨虎城、孙铭九三人,他们的最终命运又该如何?

【各自结局】

张学良,东北军领袖,历史上颇具争议。本可凭父辈基业享尽荣华,但“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深刻转变了其人生轨迹。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为抗日大局,决意亲送蒋介石回南京。尽管众人劝阻,虑及蒋介石报复心重,张学良仍坚持己见。

张学良与宋家交情深厚,此次护送蒋介石,旨在确保其安全,并借此缓和张家与宋氏家族间的关系。

抵达南京后,张学良遭国民政府军法会审判,被判十年。虽获特赦承诺,但他始终未能摆脱蒋介石的控制。

张学良行动受限,但蒋介石因东北军之故未苛责他,且允许其妻子与孩子陪伴在侧。

张学良承继父业,拥有八成巨额遗产,加之蒋介石提供的生活费,其生活奢华无比。

1990年,张学良在台湾重获自由,但国民政府提出条件,禁止他回大陆定居。

张学良与家人移居美国直至逝世,临终前仍心怀归意,欲向东北民众为其“不抵抗”政策致歉。

杨虎城乃爱国军官,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迫交军权赴美,然彼时中国正遭日军肆虐,他岂能安心置身度外,不顾国家危难。

七七事变后,杨虎城无视国民政府警告,毅然归国。归后即向蒋介石请缨抗日,却被诱至南昌逮捕。

抗日期间,杨虎城一家遭国民党囚禁,居住条件恶劣,衣食不周,常陷困境,健康状况堪忧。

几年后,杨虎城从他人处得知抗日战争已彻底结束。未能亲身参与抗战,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杨虎城曾以为多年关押能平息蒋介石怒火,然而抗战结束后,他却被转至重庆继续囚禁。

蒋介石解放战场败退台湾前,未宽恕杨虎城一家,遣特务将其残忍杀害,并用强酸浸泡遗体以防发现。

杀害杨虎城一家的刽子手因分赃不均而互相揭发,最终揭露了幕后主使蒋介石,使杨虎城一家被害的真相公之于众。

杨虎城逝世后,其子杨拯民在共产党协助下举办哀悼会,刘伯承、邓小平代表党致悼词,逾千人自发参加,为杨将军送别。

新中国成立后,众多西安事变参与者受共产党优待,而孙铭九归大陆后遭政府审查,他多次抗议并寻找借口。

审查显示,孙铭九虽曾在汪伪集团任职,却未伤害同胞。经党的教育后,他表现出悔意。据此,周总理决定不对其进行惩罚。

当地政府为孙铭九提供诸多岗位,他历任多项社会职务。孙铭九心怀感恩共产党的帮助,对以往选择深感懊悔。

结语:总结而言,本段内容旨在强调核心要点,确保信息传达准确无误,同时保持逻辑清晰与语句通顺,以达到精准表达的目的。

孙铭九悔过后,致力于工作直至去世。他留下遗言,要求不进行繁琐悼念,遗体捐给医院用于研究,不需埋葬。

回顾那段历史,几位英雄的民族大义令人折服。面对强权,他们不顾个人生死,只愿无愧于心,展现出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作为中华儿女,应珍惜当下难得的和平生活,同时铭记那段不可忘却的光荣历史。

0 阅读:50
小门将守大门

小门将守大门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小门将守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