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春晚舞台的拓荒者,背后藏着怎样的艺术信仰

青烟烟侃娱圈 2025-03-26 11:34:35

1973年,北京电影厂排练室外,19岁的陈佩斯第五次被文工团拒之门外。因其父陈强在《白毛女》中塑造的黄世仁太过经典,特殊时期被扣上“反派专业户”帽子。

内蒙古插队期间,他偷学乌兰牧骑演出,把《草原英雄小姐妹》改成喜剧版,被生产队长痛批“亵渎艺术”。

转机出现在1979年。刚摘帽的陈强带着儿子闯入北影厂,为争取《瞧这一家子》角色,陈佩斯现场表演“偷吃道具包子”,连啃五个真包子撑到呕吐,征服在场所有导演。

这部电影不仅开启中国都市喜剧先河,更让陈强父子成为改革开放后首对“喜剧父子档”。

1984年央视春晚后台,陈佩斯捧着搪瓷缸狂吃真面条——他与朱时茂打磨半年的《吃面条》,因“无实物表演难度太大”险些被毙。总导演黄一鹤顶着压力拍板:“出了事我负责!”

直播时,陈佩斯用空碗空筷演活“饿汉吃面”,朱时茂的导演角色急到跳脚,这对反差组合开创小品艺术先河。

此后14年,他们带着《胡椒面》《主角与配角》等作品横扫春晚。

1990年《警察与小偷》彩排时,陈佩斯为真实呈现小偷心理,特意到看守所体验生活两周。

这种较真精神让央视导演又爱又怕:“他的本子改一个字都要理论半天。”

1998年《王爷与邮差》成为绝唱。因央视擅自出版小品VCD未付版权费,陈佩斯拍案而起:“这不是钱的事,是创作者的尊严!”

33万元侵权赔偿金到账当天,他全部捐给版权保护基金会。此后26年,春晚再未出现那个标志性的光头。

转身投入话剧的他更显“任性”:2001年《托儿》全国巡演,他坚持每场亲自检票。

2015年《戏台》为还原民国戏班,带着演员学京剧半年;疫情期间《惊梦》停演,他自掏腰包给剧组发生活费。

北京人艺院长任鸣曾说:“陈佩斯排戏像苦行僧,矿泉水瓶都要摆成直线。”

如今住在京郊农场的陈佩斯,书房挂着父亲遗作《白毛女》剧照,案头摆着未完成的喜剧剧本。

当流量明星争抢“国家一级演员”头衔时,他带着学员在山坡种了300棵喜剧树:“真正的艺术不该在奖杯里,该在土地里。”

从特殊时期的“黑五类子弟”到喜剧界清流,陈佩斯用46年证明:干净的艺术从不需要奖章加冕。

正如他在中国喜剧学院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把观众的笑声当奖杯,把百姓的掌声当勋章,这才是喜剧人的终身成就奖。”

0 阅读:0
青烟烟侃娱圈

青烟烟侃娱圈

速递艺人最新动态,关注娱乐热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