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叶城县产业带头人培训项目总结会暨成果发布会在县电视台演播厅成功召开。作为该项目的宣传合作媒体,“我从新疆来”主编阿布德吾力受邀参加此次会议。
今年8月,“我从新疆来”团队收到新疆红石慈善基金会的合作邀请,深入南疆乡村,来到喀什地区的莎车县和叶城县。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用镜头和文字,捕捉到了乡村振兴路上最鲜活的故事。
截至12月初,“我从新疆来”团队通过图文、视频、播客三种形式,在全网十几个平台讲述了6位创业带头人的奋斗经历。这些来自莎车、叶城的故事,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与读者共鸣,累计阅读量近百万。
在文章和视频的评论区里,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的作品不仅收获了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读者的认可,更是跨越国界,赢得了美国、新加坡等海外读者的鼓励。
这些善意的反馈也让我们整个团队加深了对公益的理解,明白了——公益不是有意义才去做,而是做了才有意义。
好故事不违人心
就像系列内容的前言所写的:“今天的疆来人物故事与往常不太一样,故事的主人公不再是优秀大学生、网络知名人士或是在世俗定义下的成功典范。
Ta们是生活在南疆乡村的普通人,Ta们的生活与打馕、裁衣、饲养家畜等乡村日常劳作紧密相连。Ta们有的是家中的长子,需要代替去世的父母挑起照顾弟弟妹妹们的重担;有的是多个孩子的母亲,曾经也需要依附丈夫生活。
但在今天的故事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乡村振兴创业带头人,Ta们通过勤劳的双手,一点点地创造着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活动现场,“我从新疆来”平台主编阿布德吾力受邀上台发表感想时表示,“我从新疆来”发布的乡村创业带头人系列内容之所以广受好评,正是因为我们的作品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
有的只是真实的生活片段,朴实的语言表达。正是这些“接地气”的内容,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真实面貌,感受到了创业者们的坚韧与热情。
比如在莎车县孜热普夏提乡9村,阿布杜凯尤木通过参与新疆红石慈善基金会的培训项目,受启发成为了一名外卖小哥。
原本是一位打馕师傅的他,决定利用午餐和晚餐时间,为村里的老人和外出务工人员送餐。他的馕每个仅售1块钱,送外卖时常常免收配送费,成了村里的一道独特风景。
▲阿布主编跟随阿布杜凯尤木体验在乡村送外卖的过程
因为他深知村里大家的消费能力有限,所以他的馕只卖1块钱一个,送外卖时还经常不收配送费。他的这份坚持,让他在村里的老人中赢得了“儿子”的称呼。我们跟随他送出的第一份外卖,是送给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奶奶。
老奶奶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每日的饭食都由阿布杜凯尤木准时送达。除了送餐,他还会关心老人的健康,定期向她的子女汇报情况,并帮助购买生活必需品。
自从阿布杜凯尤木开始送外卖以来,他的馕店生意也日渐兴旺。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尝过他制作的馕。送外卖的路程并不容易,尤其是跟在大车后面,常常会“吃土”,但他从未有过任何怨言。
他一天要送出二三十份外卖,大部分是给孤寡老人或外出务工人员。在这个村庄里,他不仅是家中的顶梁柱,也成了传递善意与温暖的使者。
再比如,在叶城县伯乡10村从事小鹅养殖的塔森江。作为生活在乡村且30多岁还没结婚的男性,塔森江一度成为村里的话题中心。
但他至今没有成家背后的原因,十分令人动容。因为他肩负着照顾四个兄弟姊妹的重任,这份责任让他将个人的婚姻生活暂时放在了一边。
原本,塔森江和村里的另外三四个人一起制作传统扫把,这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父母早年去世后,他卖掉了留给他们的田地,确保一个弟弟可以结婚成家,另外的钱则用于支持其他兄弟姊妹的学费和生活费。直到他们各自都能独立生活,塔森江才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
在新疆红石慈善基金会的帮助下,塔森江扩大了小鹅的养殖规模,切实增加了收入。现在,口袋里有钱了的塔森江也有了结婚的底气。
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陆续发布后,我们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反馈。有人说:“看完后,我仿佛闻到了南疆的泥土气息。”还有人说:“这些故事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些反馈让我们更加坚信:好故事的力量在于真实,在于共鸣。当我们用心去记录,用情去讲述,就能让更多人看到希望,感受温暖。
平凡又伟大的女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我从新疆来”团队选择拍摄记录的6位乡村振兴创业带头人里,有4位是女性。其中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来自叶城县制作糕点的布海丽切木。
拍摄过程中让我们最为触动是布海丽切木在自家院子里摘葡萄的画面。
因为结的最好的那串葡萄恰好长在了葡萄架的最高处。为了摘到那串葡萄招待我们,她将自己的三轮摩托车开到那串葡萄下方,又在摩托车的挎斗上架了一块木板。
可能是爬上去发现高度不够,她又在木板上垫了两块儿砖石,自己踩着带高度的白色坡跟凉鞋,堪堪够到并剪下了那串葡萄。我们一进门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画面。
大家也是赶紧跑过去扶住木板,抓住她的手。跟我们紧张的状态相比,姐姐一直都很淡定,脸上也一直挂着淡淡的笑容。
在没有旁人协助的情况下,她靠自己想办法,冒着险摘到了那串生长在高处的葡萄。
在相机的记录下,这一瞬间被定格,放在了文章的末尾,也刚好跟文章最后一段,布海丽切木自己所说的话契合上了:我们女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事业,我们的身份不应该只是家庭主妇,我们有能力生育并养育自己的孩子,这些挑战远比开启一项事业要复杂得多。事实上,没有什么是我们女性做不到的。
而同样的精神在开养生馆的努尔阿米娜、被尊称为裁缝师傅的米热古丽和敢于放弃“铁饭碗”、从0到1去搞山羊养殖、被认为是在从事男性工作的阿依古丽......
她们同样都是母亲,也同样都是值得尊敬的创业者。
这些女性乡村振兴创业带头人的经历也让我们想起一位读者在评论区的留言:这些故事再一次证明了,母亲是一只手摇动摇篮,另一只手震动世界!
我们真实地看到,这些女性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生活,而是主动地塑造自己的未来。她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表达的勇气,有了追求梦想的底气。
她们不再是丈夫的附庸,而是平等的伴侣;不再只是子女的照料者,而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更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改变正在产生连锁反应。这些女性创业者正在激励着身边更多的女性们。
她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女性同样可以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同样可以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拥有独立的人格、自主的人生。
后记:好公益经得起深挖
总结会活动现场,新疆红石慈善基金会项目组代表分享了一系列项目信息以及项目成果。
据介绍,自2023年12月正式启动以来,《新疆叶城产业带头人培训项目》在招商局慈善基金会与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的资助下稳步推进。
项目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培训、督导及走访等相关工作。比如在职业技能与创业能力培训板块,项目组在项目周期内精心组织了多达41场涵盖不同领域的培训活动。
其中包括大棚种植技术培训、现代农业温室大棚栽培技术要点科普讲座、电子商务培训、创业培训、国语培训以及家庭养殖技能培训等,还特别开展了“促进女性就业和家庭和睦”“提升低保人员主动性”等主题软技能培训。
这些培训活动的组织开展都基于当地农民实际需求,参训人员超1700人次,切实有效地提升了村民与创业带头人在相关领域的技能水平。
在督导工作方面,为有力保障项目实施质量,项目组在周期内与创业导师紧密协作,先后9次深入走访85人次的创业带头人。
通过实地指导,为其提供全方位支持,精准评估个体需求,助力他们逐一攻克创业途中的重重困难,深入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虽然这些最终汇报成果在文字的体现上只有短短几段,读起来或许还有些严肃和“板正”,但作为项目的见证者,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些宏观概括总结的背后,凝聚了新疆红石慈善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巨大付出和心血。
▲新疆红石慈善基金会项目团队
可以说,如果没有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耕耘,默默推进那些鲜少被外界关注、被媒体所报道的前期工作,我们将很难挖掘和呈现这些充满力量的生动故事。
在前往莎车县和叶城县实地采访前,我们就曾与该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好几轮前采工作。
在做采访的期间,我们都很受触动,因为在我们一次次的对细节的追问中,她们的回答都是那么笃定。那些娓娓道来的故事,以及她们眼中流露的真挚情感,足以证明她们真的在很用心、很扎实地对待这份工作对待每一位受助者。
▲正在接受“我从新疆来”团队采访的新疆红石慈善基金会工作人员祖丽
作为在城里出生长大的青年团队,“我从新疆来”用鲜活的、与时俱进的的叙事方式,记录并呈现了这一系列有着别样精彩的乡村振兴故事。我们希望透过这些真实而立体的叙述,让更多人能够看见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能够参与和见证这样的故事创作,我们感到无比荣幸,也真诚地将内心的触动与大家分享。
▲此项目由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和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提供资金支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