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熊改版:有关体育产业的「体育增值计划」

懒熊看看体育 2023-11-01 07:17:01

作者 | 韩牧

差不多三年前的九十月份,我们做了一次改版,改版后的主题叫做「新体育」。

自那以后,我们一直保持着固定的栏目与设计风格。但最近一个月,老读者们应该都看到了一些变化。

我们更多地走出北上广,有了「新城市」系列,去了武汉、西安、杭州、成都、长沙等地,让当地与外地的体育产业公司连接起来;我们依旧青睐创业公司,有了「新体育100」系列,集中了大量全球范围内5年内创立的体育新公司,让新的模式和科技应用被更多业内人所知晓;我们邀请了更多不同领域的专家,有了「观点有效」和「运动员心声」等系列专栏,让更多扎根产业链条不同环节上的人们展示硬核的体育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还有很多……

虽然是讲求一个「新」,但实际上它和这些年我们在做的事情一致,仍然离不开懒熊的两句slogan:在这里读懂体育产业;让体育产业高效连接。

我个人在2013年筹备懒熊体育时,最初的想法比较简单,就是把「体育商业」的概念带入这个行业。过去,这个行业更多时候属于资源型行业,这与中国传统的运动员培养机制和体育规划有很大关联,也形成了它特殊的行业生态。但随着46号文的出现,风云骤变之际,圈内圈外缺乏的正好就是对「体育商业」的认知。这使得我们选择切入的方式:一切向「钱」看。

简单理解就是,关注与钱有关的一切,「钱」是体育产业最大的变量,我们最早的线下活动和线上内容,都与这种“X变量”相关:

• 什么公司融资了,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所以我们最早有了四个人的「创投小组」,一开始一个月也没有一次融资消息,但2015年、2016年突然每周都有好几条融资消息,很多人对懒熊的认知也是从这些独家融资的发布开始。我们最早就有了「创业熊」和「投资人说」的栏目。

• 什么公司营收突破多少亿了,这是我们的核心大事。所以,直到今天,在港股、A股乃至美股等上市的中国公司,尤其是体育用品领域的安踏、李宁、特步、361°、中国动向、非凡中国、滔博、东鹏特饮等等,仍是我们持续重点关注的。包括已经退市的乐视与暴风,那些曾一度能够搅动行业的巨头,被我们定在一个叫「大公司」的栏目里。

• 什么公司买了什么了,这也是我们最为兴奋的事情。所以,最开始乐视购买的版权、PPTV购买的版权、包括央视、腾讯、苏宁等这些体育版权玩家的交易都是懒熊最早披露的。至今很多人可能记忆模糊了,腾讯最初购买NBA版权的5年31亿,苏宁购买英超的3年50亿,均是来自懒熊体育的独家。这一块对交易数字的敏感与追逐是我们作为商业体育内容公司的职责之一。

还有很多……

基本所有的内容都能看出来是一个思路:一切向钱看。

经历这七八年的时间,我发现,商业体育的概念大家已经都很快普及并实践了,甚至都翻新好几轮了。尽管大家觉得成为真正的「商业体育」的高手很难,但很多人都意识到这个重要性并慢慢向其靠齐了。

尤其是疫情这三年,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想要获得营收与利润的增长乃至维持都已是难上加难,仅靠我们之前的定位「一切向钱看」已经很难给人启发与真正的价值了。所以3年前的那次向「新体育」的调整,是基于我们认为大家所需要的是——「产业创新」——以此来提高各自的商业空间和收益。

3年过去,这种理念不变,但就创新而言,我们认为需要更深地结合中国国情、体育产业现状,用更聚焦和具体的方式。

如今要如何理解「产业创新」?

在我们团队看来,就是对于一家公司而言,体育可以做品牌、可以「挂帅」,但赚钱不一定靠这个。过去我们到各个城市调研发现,真正做得好的公司都是体育来「挂帅」、将其用以塑造对外的品牌形象与社交场景,但回到商业模式上,除了体育,还必须有其他的增量与创新。换言之,体育是建圈,但破圈得靠体育之外。

说上面这些话很容易让人误解,所以这里面需要强调的最大的不同是:体育是核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要妄自菲薄,只有体育这个属性牢固了,才有可能去做创新与增量。而且,所谓的「产业创新」是在整合之前的体育资源与思路后,诞生的新的可能性。基本模式属于:X+Y=Z。

这个变化,也是我们这次改版的方向,我们内部起了一个名字叫——「体育增值计划」。

解释一下就是,体育首先自身得继续提升价值,想提升价值,对内得先提升自己与团队、对外得用好「体育」这个元素去做「增值」。

• 如何继续提升和挖掘体育自身的价值,在理解与做好基本盘方面做了怎样的调整与努力?

• 想提升价值,自己与团队如何提升与改变?

• 从线上到线下,会衍生出怎样的业务与新商业模式?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大趋势下,体育公司如何应对?

• 在北上广深之外,体育公司会变形成什么样新的价值生态?

• 如何让体育能给其他领域增值,从而发挥更大的社会效果?

……

巧合的是,最近我在很多地方同时看到了有类似变化的公司,大体模型都是稳住体育基本盘,然后去转型,最终打通了现在的新业务+过去的体育业务。而这个类型的公司,也会是我们团队接下来要报道的核心之一。

当然,我们懒熊自己也在转型,之前给我触动最大的是虎扑程杭,他多次告诉我,体育公司基本可以保证“下限”,但“上限”与天花板还需要在体育之外。虎扑后来孵化了得物、路人王、虎芽、识货、Deep等,它希望能变成一个源源不断出现新项目的平台。所以,懒熊在最近两年也内部孵化了「鹰眼时间」、「翻滚坚果」、「摸鱼的熊彼得」等等多元形态的内容项目,这些新项目到目前拥有了很不错的口碑,并陆续尝试独立运营。但对我们来说只是开始,我们仍然要朝着真正做出能够破圈的「新物种」的目标去努力。那么,接下来一段时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还会坚持去折腾,尽管内容与商业是我们相对擅长的事情,但必须得及时清零与打破自己——当然,懒熊的本身基本盘比较稳固,我之前也提过类似YC模式,这可以保证我们的“下限”不会太低,但上限如何就看咱们的突破能力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 阅读:0
懒熊看看体育

懒熊看看体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