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和武则天为什么要拼命逃离关中长安?影响有多大?

给女儿讲史地 2024-09-29 14:29:00

隋唐时期,隋炀帝杨广和女皇帝武则天都表现出了一种“这家我不想呆了”的任性,看起来像是要拼命逃离长安?据记载前者在洛阳的时间更久,后者干脆直接去洛阳当皇帝了。

然而关中本位是隋唐逃不出的制度性约束,因此他们“逃离”都不算成功,但却加速了中国政治中心从西北向东北的转移。

↑ 潘迎紫饰演的武则天(图源·剧照)

有一种说法,唐之后关中地区就撑不住大一统国家的政治中心了,甚至在隋唐之际,长安的颓势已尽显:过渡开发和人口增长,导致生态承载能力下降,再加上古代交通运输能力有限(黄河/渭河航运能力差),关东乃至江南的粮财运往关中成本太大。

↑ 开元盛世,万国来朝(图源·网络)

但是用“经济压力”来解释隋炀帝和武则天的行为多少说服力不足,毕竟在他们之后分别有着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其实不复杂:长安就像家族企业的总部,得位不正的继承者需要打造自己的统治班底,而「另立中央」显然更为方便。

1、隋唐之际,定都长安依然是上策

今天我们带着上帝视角去看历史,自然可以得出“唐之后,长安已经不适合当首都”这样的结论,毕竟后面的一千年也就明初朱元璋动过心思,明末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在西安,而且闯王还是个老陕。

彼时的统治者没有上帝视角,只有历史经验,隋唐时期定都长安依然是上策,前文写到:

定都关中,通过汉中盆地及嘉陵江河谷控制西南巴蜀;通过河西走廊吸收外部文化和战略物资(马匹及战争物资);通过黄土高原上的河谷(泾河谷地、洛河谷地、汾河盆地等)与游牧部落结盟,通过汉江及其支流丹江河谷(商於古道)东出荆楚。公众号:给女儿讲史地地理决定历史,为什么说陕西是中国最关键的地缘拼图?

↑ 关中地区的地理环境(图源·网络)

这些条件并没有变,所以对隋唐皇帝而言,不存在长安不具备首都条件这个理由,但凡是中国历史上进取的朝代,首都一定会远离经济中心至战略前沿(长安、北京),汉唐明清皆是如此。

2、隋炀帝和武则天逃离长安的真实原因

关中本位是北周、隋、唐三个连续王朝的统治基础,其政治军事班底是,从北魏开始形成的军事联盟-关陇军事贵族集团。隋唐皇帝都出自这个群体,隋炀帝和唐开国皇帝李渊是亲表兄弟。

↑ 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祖父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图源·网络)

然而这个群体更加适合在统一的过程中与皇权结盟,毕竟打天下的时候这么个天然组织哪个皇帝不爱,这个时候皇帝就是关陇的代表。

但是,一旦天下大定,矛盾就来了,这么个组织哪个皇帝睡得着,整个朝廷都是关陇的人。坦白讲,关陇集团从北魏到隋唐几百年的积累,比刘邦的丰沛集团和朱元璋淮西勋贵根基深多了。

↑ 关陇军事集团,垄断府兵制(图源·网络)

即便是李世民也无法撼动关陇集团,我们常常讲唐朝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压得住开国功勋,其实这更是一种妥协。

因此,像隋炀帝和武则天,本身得位不正,对于摆脱关陇集团限制的诉求就更加强烈,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有两种:远离关陇的中心关中/长安,拔擢新的官僚群体。

于是,隋炀帝去经营洛阳,乃至扬州,开通扬州到洛阳的隋唐大运河;武则天直接另立新朝,定都洛阳。对于拔擢新人,那就需要改变官僚选拔体系,于是「科举制度」就显得顺应时势了,这两人都非常推崇科举。

↑ 唐科举场景(图源·网络)

这就是隋炀帝和武则天逃离长安的真正原因。当然,他们并不成功,最终还是要回归关中,隋炀帝被推翻,武则天还政李唐。

因为军事力量还是在关陇集团(府兵制)手上,另外,活字印刷还没发明,知识传播成本太高,进入官僚体系的人才非常有限。

3、东北力量VS西北力量,东风逐渐压倒西风

隋唐皇帝们的努力,逐步形成了在帝国内部关中/长安力量和关东/洛阳力量的抵抗,唐朝所谓的两京制只是一种政治表现而已。

在这种对抗之下,关陇势力逐步被消减,皇帝依赖的关东力量又缺少军事基础,客观上给了人口稠密的河北地区机会,安史之乱就这么来了。

↑ 安史之乱(图源·网络)

来自河北地区的节度使给了唐王朝沉重打击,最后在中央军事胜利的政治妥协下,河北军镇开始做大,经济开始发展,成了半独立的存在,朝廷再也没有力量去进行有限的统治。

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河北军镇背后默默等待的游牧民族的机会来了,只需要等唐帝国倾颓后,这一个个军镇(碎了一地的政权)都是被收拾的肥肉。

之后的事情就不说了,东北的辽金蒙古,先后在大唐的废墟上崛起了。统治中国的力量,从西北的关陇集团变成了东北的游猎集团。

↑ 辽/契丹骑兵(图源·网络)

坦白讲,从地缘冲突的大视角来看,在唐之后,能把农耕、游牧、渔猎这些不同的族群统一起来,大概率需要来自东北,但无疑,隋炀帝和武则天们加速了这个过程。无论对错,毕竟历史无功过。

0 阅读:3

给女儿讲史地

简介:历史因地理而生动,地理因历史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