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启了新的时代篇章,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形象正式确立。
国旗、国歌、国徽,这些承载着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的标志,在1949年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
而国徽的设计,则因其复杂性和专业性,经历了一段曲折而精彩的历程。
1949年7月,盛夏的炎热也无法阻挡新中国筹备工作的热情,政协委员会在《人民日报》等报纸上发布了征集国旗、国徽、国歌的公告,号召大家一起来参与这项重要的活动。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大家的热烈反响,国旗的设计相对简洁明了,很快便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方案。
然而,国徽的设计则远比想象中复杂,它不仅需要体现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理念,还需要具备高度的艺术性和象征性。
因此,虽然征集启事吸引了众多投稿,但最终收到的国徽设计方案却寥寥无几,仅有两百余份,且质量普遍未能达到预期。
面对这样的困境,中央领导人意识到,国徽的设计不能仅依靠民间的力量,更需要专业的团队来承担这项重任。
于是,毛主席等领导决定将国徽的设计任务委托给两个专业的设计团队:一个是来自清华大学的营建系设计小组,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领衔。
另一个则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小组,由张仃领衔。
两个小组分别进行设计,希望能够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这两个设计团队在当时的中国设计圈里,那可是顶尖的存在。
清华大学团队以深厚的建筑学底蕴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著称,而中央美院团队则更具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和表现力。
他们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迥异,也注定了最终方案的遴选将会是一场充满挑战的较量。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这对中国建筑界的伉俪,很快就提交了他们的国徽设计方案。
这个设计用玉璧做核心,代表我们国家古老的历史和文化。
玉璧之上,齿轮和麦穗相互环抱,齿轮居中,象征着工业的力量,麦穗则代表着农业的丰收,共同构成了工农联盟的主题。
那红绶带穿过玉璧,就像一根绳子,把全国各民族紧紧连在一起,代表我们革命人民的大团结。
玉璧的中央,一颗金色的五角星熠熠生辉,五星的设计与新中国国旗遥相呼应,体现了国旗与国徽之间的联系与统一。
国徽用金色、玉色、红色打造,看起来很庄重,也很美,就像一件漂亮的艺术品。
金玉搭配,寓意着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传承与融合,象征着新中国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开创崭新未来的美好愿景。
不过,这个计划也有点小缺点。
这种设计太注重古典中国风了,从字体到玉璧、绶带的图案,都显得古色古香,但现代中国的元素却不太明显,让人感觉少了点现代感。
在新中国成立的特殊历史时期,人们更渴望看到一个能够代表新时代、新气象的国徽,而梁思成、林徽因的方案似乎未能完全满足这种期待。
与此同时,中央美院的设计团队向评审团展示了他们的计划,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设计方案和这个完全不同,张仃的方案是直接以天安门为中心。
天安门,这座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变幻的标志性建筑,在新中国人民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这个地方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还是新中国成立的庆祝之地。
在张仃的设计方案中,天安门巍峨耸立,象征着新中国的坚实基础。
天安门四周环绕着齿轮和嘉禾图案,寓意着工人农民的团结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鲜红的绶带像一面飘动的旗帜,代表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紧密团结。
五颗红色的五角星,则与国旗的设计保持一致,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中国的希望。
这个国徽的后面,巧妙地刻着地球和中国地图的图案。
在地图的上方,曙光乍现,象征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光明未来的到来。
然而,这个方案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对五千年文明的体现相对较少,未能充分展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两大设计方案,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评审委员会陷入了激烈的讨论之中,难以做出最终的抉择。
然而,周总理高瞻远瞩,他提议将两个方案的优点进行融合,取长补短,创造出一个更完美的国徽方案。
周总理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也为国徽设计的最终定稿指明了方向。
他尤其注意到梁思成、林徽因方案中“金镶玉”的理念和庄重大气的风格,认为这些元素可以融入到最终的国徽设计中。
他还很会观察,知道那时候大家心里都缺些什么。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人民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苦难,渴望和平与繁荣。
因此,他建议在国徽设计中加入象征丰收和希望的元素,以更好地贴近人民群众的情感,鼓舞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在一次会议上,周总理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建议:“要是加上稻穗和麦穗就好了。”这句话瞬间让设计团队的思路清晰了。
稻穗和麦穗,象征着农业的丰收,也象征着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在那时候,这些建议特别关键,它不仅丰富了国徽的象征意义,也更能引发人民的情感共鸣。
林徽因和梁思成深受启发,他们立即着手修改设计方案,将稻穗和麦穗巧妙地融入到国徽的设计中。
他们在设计中保留了天安门城楼的核心元素,并以金色的五星和红色的绶带加以点缀。
在天安门下方,添加了金色的麦穗和稻穗,它们环绕着天安门,如同众星捧月般,烘托出天安门的神圣地位,也象征着新中国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
修改后的方案,既保留了张仃方案中天安门的主体地位和昂扬向上的风格,又吸收了梁思成、林徽因方案中庄重典雅的艺术特色和象征丰收的麦穗元素,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与融合。
新国徽以金色五星和天安门为核心,颜色更庄重,设计更协调。
简化了细节和色彩,让画面更富有象征意味。这样既美得让人心动,又深刻地反映了现实。
新国徽的设计方案提交后,评审团全体成员都给予了好评。
1950年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其中一项重要的议程就是审议国徽方案。
在听取了设计团队的汇报和各位委员的意见后,毛主席对修改后的国徽方案表示了高度赞赏。
最终,大会全体委员一致通过了由梁思成、林徽因完善的张仃的国徽方案。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1950年9月20日,新中国国徽图案正式向全国人民公布,这枚凝聚了无数人心血和智慧的国徽,成为了新中国的象征,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
国徽的问世,汇聚了众多人的智慧和汗水。
这不仅是国家的标志,更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