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憋屈的皇陵,一代帝王挤在妃子墓中,北京首次开放的思陵有何看头?

南兮的人文游记 2024-12-17 09:28:25

1644年4月25日,北京景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大明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自缢,死前留下绝命书:“……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景山|明思宗殉国处)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崇祯这一死,结束了他33年的人生,也结束了延续276年的大明王朝,同时保全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节。

别的亡国皇帝,要么沉溺酒色、要么荒废朝政,而崇祯皇帝却异常勤恳节俭,以至于年纪轻轻就有了白发,他满怀“中兴”大志,却还是迎来了亡国的命运。他死后没有皇陵安葬,只能挤在一个小小的妃子墓中,就连安葬的费用,还是大臣募捐的。

(明十三陵|思陵)

而今后世人提及崇祯皇帝,更多的是对他的怜悯,从他的谥号:“大明壮烈愍皇帝”可见他的处境艰难和悲惨结局。

你好哇!我是南兮。12月5日,北京十三陵的永陵和思陵首次对外开放。在这之前,十三陵里开放的只有永乐皇帝的长陵、万历皇帝的定陵、隆庆皇帝的昭陵以及正德皇帝的康陵。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园之一,明十三陵预计到2030年,开放全部的13座明帝陵。

(长陵明楼)

今天我们就先来逛一逛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的思陵。

思陵位于天寿山陵区最偏僻的西南角,是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和孝节烈皇后周氏、恭淑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寝,也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小的帝陵。

相比于其他明帝陵,思陵实在是过于潦草,它没有明楼,没有宝顶,更没有任何地面建筑,进门就能看到远处的圣号碑。

思陵之所以如此寒酸,是因为这个陵墓本身就是个妃子墓。

崇祯皇帝自缢后,遗体被李自成的手下发现,李自成答应以天子之礼安葬他,但崇祯皇帝生前并未建陵,于是大臣们把他安葬在崇祯帝刚刚下葬的皇贵妃田氏墓的中,挤在一起的还有悬梁自尽的周皇后。

一代帝后“屈尊”合葬在妃子坟里,让这处墓园更显荒凉了。

崇祯帝整个安葬费仅仅花了200多两银子,还是靠募捐得来的。而李自成虽然安葬了崇祯帝,却没有给这座陵墓命名。我们如今叫它思陵,是清朝皇帝命名的。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朱常洛的第五子,原本他是个闲散的王爷,当上皇帝的是他的哥哥朱由校,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木匠皇帝”。

1627年,23岁的朱由校因服“仙药”去世,由于他没有子嗣,大明江山便传到了朱由检的手里。那一年,他只有17岁,没有接受过任何作为继承者的培养。

不得不说,朱由检接了个烫手山芋。他的祖父万历皇帝十几年不上朝政,他的父亲朱常洛刚登基不到一月便暴毙,而他的“木匠哥哥”则荒淫怠政,当江山传到他手里时,早已是满目疮伤,内忧外患。

(崇祯皇帝画像)

崇祯皇帝自杀殉国后,一批明朝大臣纷纷自杀殉国殉君。而那些侥幸活下来的明朝的遗老遗少,对崇祯皇帝都怀有无限的思念之情。

生前处处掣肘,死后得以封神,崇祯去世多年后,百姓们不仅尊奉他为朱天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还为他建庙塑像供奉。不过,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思陵的神功圣德碑就在思陵的大门口,碑的内容主要是为崇祯皇帝开脱亡国之责,同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这块碑没有驮碑的赑屃,不过以当时的条件来说,有块碑就不错了。

思陵的大门已经看不出来是个皇陵了,只是在墙的一个角落里装了一个防盗门进出,显得格外突兀。

进门以后,可以一眼望到最后的坟包,地面上的建筑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杂草。

再往前就是三座门的遗址,依稀能看见残存的石墙。

我们继续往前走,便是石五供。

石五供通常由一个石香炉、两个花瓶和两个烛台组成,它不具备焚香、插花和点烛的实际功能,只是一套摆件,象征香火不断,神火不灭。

(明朝皇陵一般的石五供)

但思陵的这套石五供比较奇特,它有两套,前排的体量比其他帝陵的五供要大得多,而且它的中间是一个大鼎,别的都是带底座的香炉。

这套石五供本是田贵妃的,后排的石五供才是清朝给崇祯皇帝建的,但却采用了给太监所用的样式。

我们再继续往前,爬一个小楼梯,来到崇祯皇帝的圣号碑,上面写着:“壮烈愍皇帝之陵”,这是崇祯皇帝的谥号。

抬头看,后方的封土上有一棵断了的歪树,总感觉冥冥之中很应景。

再往后就是崇祯皇帝及其皇后贵妃安眠的地方了,宝顶谈不上,就是一个坟包,围着走一圈不到一分钟也就走完了。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思陵已经是清朝时期修缮过的了,当时还是有一些地上建筑的,不过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被毁了。

世人对崇祯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不过总体来说还是正向的,清朝人所编的《明史》写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也是在为他开脱亡国之责,他没有做亡国之君的事情,却摊上了亡国的倒霉运。

思陵很小很小,这就逛完了。在思陵的旁边还有一座太监墓,一个太监为何得以葬入皇陵呢?下一期,我们接着逛。

0 阅读:16
南兮的人文游记

南兮的人文游记

少时读书,而今行路,以书带路,圆少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