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是高房价的“接盘侠”?专家把目光“聚焦”农民,行得通吗?

个性装修风格 2024-12-04 10:21:44

房地产行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房改之初的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米,达到现如今人均居住面积40平米,超过发达国家城镇居民人均33平米的居住面积,前后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而城镇化率也由商品房市场化之初的30.4%,达到现如今的60.60%;城镇常住人口则由1998年的3.79亿,增加到现在的8.48亿。

而建国初期我们国家9成以上的人口都是农民,城镇化率只有10%左右。城镇化水平的快速跃升,与中国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布局密切相关。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依靠农业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是衡量是否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重要标志,我们国家要跻身于此,同样要经历高度城镇化过程;实现较高城镇化率,则需要引导农民进城安家落户。

城市外来人口数量增多,不仅能给城市建设增砖添瓦,与之相伴的是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资源向城市高度聚集,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想要让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离不开消费市场的拉动;房子作为城镇居民的重要生活载体,住房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尤为明显。推行商品房市场化,不仅可以拓宽房子的供应渠道,改善城镇居民居住环境,有了房子,农民在城市里的生活才能更加安定。

但是,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快速发展,影响楼市的核心因素——供需关系,正在悄然发生逆转。根据央行发布数据显示,如今96%的城镇居民家庭不缺房,户均达到1.5套,没有房子的家庭只有3.14%;易居研究院调查结果也显示,截止去年底,我国城镇商品房已经步入“供大于求”的局面;西南财大调查结果则显示,中国的住房空置率已经超过20%,三四线城市空置情况最为严重。

而房子的金融属性凸显,就让楼市中存在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注入,导致房价不断攀升。包括近半上市公司在内的企业参与投资性购房,更加速了房价上涨的节奏。在没有更好更多投资渠道的情况下,更多普通民众买房,已经不再基于房子的居住属性,而是更加倾向于房子的保值增值功能。有了积蓄就买房,没有积蓄借贷也要买房,成为社会普遍现象。种种现象叠加的结果,是房价迅速迈入万元时代,让低收入家庭再也买不起房子。

从目前情况看,一方面,进入2021年以后,我国楼市可能正在进入历史性“拐点”,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区域发展差异、市场供需不平衡,未来城市间房地产分化将在所难免。房价收入比逐渐被拉大,城镇居民收入始终跟不上房价上涨,高房价已经很难得到支撑,特别是那些经济基础薄弱、人口长期外流、没有区位优势、商品房空置率过高、失去棚改助推的众多三四线城市,房价过高的局面更加无以为继,即将进入深度调整阶段。

另一方面,在存量人口普遍不缺房的情况下,自2017年起,增量人口却出现连续三年下滑,同比分别减少了63万、200万、58万。去年新生人口数量尽管目前没有公布,但从部分省市已公布数量看,多数城市都处于下滑态势,这对楼市的长期发展无疑是个利空。而人口老龄化已经非常明显,如今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55亿左右,根据专家预测,如果新生儿数量持续减少,人口负增长很可能在“十四五”时期出现。人口缩减、房地产过剩,未来几十年的楼市可能都不太理想。

那么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的楼市将何去何从,会沿着下滑的轨道进入长期收缩吗?对此有些专家不以为然。他们除了认为房地产对经济的长期贡献,以及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收入的高度依赖外,最“理直气壮”的关键依据是,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还没有完成,距离发达国家70%以上的城镇化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即便按照每年1%的速度推进,楼市未来至少还有10~15年的红利期。而能够为高房价接盘的人,专家则一致指向那些目前还生活在农村地区、在城市没有房子的农民。

按照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少还会有数亿的农民要进城,进城首先就要解决居住问题,如此巨大的住房需求,楼市怎么可能失去支撑?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北师大教授董藩了,过去10年董藩可谓是房地产最坚实的拥护者,他甚至说当前的房价不仅不高,而且远没有到老百姓无法承受的地步,更“雷人”的话语还有,“北京的房价今后可以涨到80万元每平”,“买不起房子那是你努力不够”等等。

另外早在2019年的时候,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也曾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热点前瞻沙龙上表示,对比日韩等国的宏观经济数据,中国城镇化红利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城镇化就是农民进城的问题,城市群是城市的空间结构分布怎样使农民向一个城市群更好地集聚,以及城市的发展问题。但是很多农民还没有实现在城市买房,未来仍有近5亿的农民支持住房市场。

那么那些至今还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真的像专家认为的那样,具有为城里高价房子接盘的能量,并且“争抢着”要进城吗?在笔者看来,专家的这些依据太过牵强,完全是在不了解农村真实面貌的情况下乱抛“橄榄枝”,农民有没有意愿进城,究竟有多少农民能够融入城市,专家说了不算,只能由农民的真实意愿和购买力说了算。

首先,“有5亿农民要进城”,不管这话专家是什么时候说的都不会成为现实。让所有的农民全部放下镰刀锄头进城务工,农村人全走光了,今后农村的土地谁去耕种?以丘陵高原为特征的大部分国土,能够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吗?即便发达国家也会留有基本耕地面积保障粮食供应,何况我们国家是人口大国,老百姓一天也离不开粮食,如何能将粮食供给这个关键环节交与他国把控?更何况现在城郊地区的农民早就与城市融为一体,在城里买房户口留在农村的群体不在少数,总量上也没有那么多的农民。

其次,理论上来说,目前中国14亿的人口中城镇人口占了8亿多,确实还有5亿多的农民生活在农村,但是这5亿人中真正有意愿进城买房的究竟能有多少?就算有人想进城,可是进城以后如何生存?在农村本可以耕种土地,养殖鸡鸭鱼禽等满足基本生活,进城以后除了空气是免费的,举手投足间事事都需要花钱,生活成本会大幅增加,生存压力无限扩大,想要生存就需要找工作,但是很多企业只要年轻人不要老年人,农民的生存技能又比较单一,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合适的就业岗位。

第三,进城需要买房,但是如今城里的房价已经达到万元每平,这对以农作物收成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民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全国还有6亿人月收入只有1000元,而这部分低收入人群中的大多数人无疑都集中在农村地区,即便一家三口各自都能收入1000元,不吃不喝每月也就攒够3000元,拿什么去买城市上万的房子?何况中国的人口结构中中老年人占了一半,而历史上出现的人口生育高峰,60后就有2.45亿人,其中农村地区这些人已经60多岁了,早已经习惯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根本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背起行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第四,如今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农村的生活环境已经得到极大改善,而在居住方面,以苏北为代表的一些地区建造的乡村别墅,既美观漂亮,又经济实惠,还方便农耕机械摆放,去城里买套房子首付少说也要30万,而在农村买套乡镇集体建造的别墅,最多也就10来万,加上装修的钱也足够了。关键问题是,农村土地确权以后,农民的物权得到进一步保障,新颁布的《民法典》还规定,父母在农村老宅上的房子,城市户口的儿女也可以继承,而一旦进城上楼再把户口迁走,老家就永远回不去了,农民在农村生活难道不香吗?

第五,与专家想法相反的政策变化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重申,合村并镇不再实行“一刀切”,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不刮风搞运动。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其中“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就是要突出农民的主体意愿,避免当地利益集团通过将宅基地变成商用地侵犯农民的合法利益,同时也避免拆迁给付农民太低的赔偿款,导致农民负债买房,进而再次返贫。

因此,专家想让农民进城为高房价做“接盘侠”是不现实的,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农民既没有强烈的进城意愿,也没有为高房价接盘的经济实力。过去房价高速上涨期,能买的起的早就买过了,没买起的现在就更买不起了。楼市发展到现如今的水平,这是由市场供需平衡来决定的,所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任何市场发展都要遵循行业基本规律,如今国内住房已经过剩,人口总量或将在5年内转入负增长轨道,房价与购买力已经偏离太远,无论如何,今后国内房价的上涨空间都不会太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今后市场发展方向,最多也就是通过加速存量人口的流动,将人口和社会资源向规划中的都市圈、城市群转移,比如整合优势资源,推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促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实施港珠澳大湾区战略等,通过中心城市的辐射传导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楼市的未来发展空间,也会向这些地区的城市转移,众多没有区位优势、人口和经济支撑的中小城市,楼市将逐渐回归平淡。

0 阅读:44
个性装修风格

个性装修风格

每天更新个性装修知识,喜欢我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