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恒茂余记”粑儿铺

冯晓晖 2025-01-11 22:41:59

作者:兰天保 严楚江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篇原刊于2012年版《百年大中路》,经浔阳区政协文史委授权转发。

原编者按

旧时大中路上老字号萝卜粑店,非“恒茂余记”莫属。倘若扣九江民间小吃萝卜粑、萝卜饼相提并论,萝卜粑是源自城乡本地,萝卜饼则是湖北小吃的“泊来品”。

在九江的传统小吃中,“萝卜粑”可算是九江一绝了。它不仅味道鲜美,辣中微甜,香美可口,多吃不腻,而且吃后余味久长,给人一种舒适的享受。尤其是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吃上几个香辣可口的“萝卜粑”顷刻周身便会发热,额头上的大汗也会如雨点般落下,顿时给人一种过瘾、惬意、美不胜收的滋润,其乐无穷的享受。

编者摄于2022年9月

九江萝卜粑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名声很响,南来北往的行人,天南海北的过客,都会因迷恋这种小吃不怕耽误时间,绕道也要亲口体验一下这种人间美味,一享口福。而老九江人更是自不必说,特别钟爱这种经济实惠的美味小吃,酷爱那种在天寒地冻时大汗淋漓,洒脱快活的滋味。而在九江众多的萝卜粑当中,城里城外,江北十里的,无不知晓仓巷口有一处“余恒茂”粑儿铺的。又有许多人宁愿多走好几里路,也要专程来此享受下这诱人的美味。

地处大中路八角石路段的仓巷口,只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巷口,匆匆过往的行人,往往都是因有这家粑儿铺而记忆深刻,都是为了“过早”(吃早点),冲着味美的萝卜粑才有意绕道来到这里。到如今只要问起九江的老年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赞美余记粑儿铺,都会美美地说起这令人口馋,勾人心魂的萝卜粑美味,回想起当年那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

说起“余茂祥”粑儿铺历史,还真称得上是九江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如从开业算至现在足足有130多年。余记粑儿铺的创始人余登念,1866年出生,自幼家庭寒苦,很小年纪便帮人放牛,砍柴,7岁时来到姑姑家粑儿铺做学徒工。由于他学习刻苦,聪明勤奋,很好的悟性和超人的记忆力,到10岁左右便完全掌握了粑类食品的全部加工技艺,并且能够独挡一面完成整个加工各种粑类食品的所有工作。1878年12岁的余登念征得姑姑同意,自己自立门户,自创家业,在大中路的仓巷口开起了余记粑儿铺。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虽说是一家小小的粑儿铺,从置办工具到所需的原材料都需要不少资金,而余登念仅凭他学徒多年所积攒的第一桶金远远不够,创业的艰苦征程还需要必要的扶持和帮助。好在余登念学徒时人缘好,待人热情真诚,留下了不少人脉资源。那些送米送油,送萝卜辣椒的老同事,见余登念资金困难,都纷纷伸出援手对小余老板大力支持,这个拿出5元,那个拿出10元,大家凑拢起来也有数十元,再加上对送来的原材料都是慷慨地“下次结账”,用完后再付款。这样又给余老板的资金不足帮了大忙。使得这初出茅庐的粑儿铺得以正常运转,也像船儿一样开始扬帆破浪顺利前行,顺顺当当,健康发展。

编者摄于2022年9月

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加上余登念又勤奋、节俭,业务精湛,经营有方。几年下来便把粑儿铺打理得像模像样,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在大中路678号(老门牌),打出了“余恒茂”的响亮招牌。经营场地增宽7-8米、深8-9米,已有70多平方米左右的面积。

经营也越做越大,由当初时的小锅小灶,小打小闹,发展到了3日大锅、大灶,连水缸也换成能装8担水的特大型。加工处有长案板,石磨、石碓、蒸笼,油缸,辣椒缽等各项工具。

为了顺应事业的发展,原主人在原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钻研革新加工技艺,使原有的粑类品种和质量有了更大的增加和提高。刚开业时,该店只有萝卜粑、米团粑等品种,后来发展到了有:萝卜粑、米团粑、荞麦粑、甜粑、和糖粑、糯米豆儿粑,糍粑等7个品种。遇上节假日为满足市场需要,他们还增加了元宵(正月十五)、粽子(五月初五)等时令食品供应。

在产品质量上余登念更是一丝不苟,严格把关、精益求精。从采购原材料开始,他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大米只能选用当地沙河或德安出产的优质米,这种米细而软,吃起来口感舒适。萝卜只能选本地出产的小甜萝卜和西湖萝卜,这种萝卜水份少,加工后包馅时不易散落。麻油自然是选用上好的小磨麻油。连辣椒也要精挑细选 专挑那种尖尖辣味纯正的本地产品。做萝卜粑的米粉他也一改用石磨磨粉的老方法。宁肯劳神费力用石碓一下一下地碾磨,然后过筛子筛过。这样加工出来的米粉更加细腻,口感纯正,生产出来的成品吃起来糍软,有咬劲。

在很多人看来,做萝卜粑应该用生米粉才对,而余登念却标新立异反其道而行之,改炒熟米再加工成米粉。经他这一创新改革,果然他家做出的萝卜粑与众不同,不仅有内在的米味,而且还透出焦焦的淡淡米香,让人迷恋有加。内包的萝卜馅心都是头天切碎煮好,第二天拌料现调现包,这样的萝卜粑才会有新鲜浓郁的香味。

编者摄于2022年9月

余记萝卜粑由于有诸多特别和与众不同的加工技艺 自然他们的产品更加抢手。顾客也必然是越好越来。每天营业时,食客进门,人头攒动,店里8个人都忙不过来。仅萝卜粑一项,每天要卖50笼左右(每笼80个),一天便是4000个左右,可想而知人们对余记萝卜粑的喜爱程度到了何种境地。遇上年节纪念日,像农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生日,他家的乌米团粑供应量成倍增加,有很多善男善女都是提前好几天上门预定,否则是买不到的。

每当五月初五传统的端午节,以及八月十五中秋节,余记的粽子和糍粑都是供不应求的。据余记粑儿铺第—代传人余学知老人讲现,他们家生意红火时,一天可以收到100多块现大洋 银元,那时各类食品基本上都是2毛钱一个,100块银元可以卖到5000多个,这数量之多作为一家个体手工者来说该是何等惊人啊 最忙时除本店8个人外,还要另请好几个帮工,夜以继日,3天3夜难得休息。

“余恒茂”粑儿铺的名声随着人们的认知度与日俱增。不仅普通平民百姓认可,就连当时的政府官员也无不交口称赞。有一年前线抗日有不少伤员住在陆军医院(现在的一七一医院)。为了慰劳这些抗日将士,政府还专门到余记订做1000多个粽子及各种粑类作为慰劳品看望这些民族英雄。九江的老食客对余记粑儿铺的钟爱是有目共睹的。前几年有一位姓陈的老九江人,曾是国民党军官,从台湾回乡探亲还专门找到余学知老人,要亲口品尝一下当年萝卜粑的美味,为了满足这位老同乡的夙愿,余老便在家亲自动手加工给这位怀乡老人品尝,让他回味起当年那甜美的岁月。

编者摄于2022年9月

随着时光的流逝,余记粑儿铺在公私合营后便不复存在了。尽管合营后还保留着“萝卜粑”这个品种,但质量和口感已大不如前。被称“九江一绝”的萝卜粑也在这历史的进程中荡然无存。而老九江人却无法忘记那美好的往昔,难以割舍对“九江萝卜粑”的深切情感。我们渴望这难能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得以恢复和传承。同时也呼吁有关部门能伸出援手,挽救我们九江尚存不多的“宝贝”,不要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让这独具九江风味的传统小吃,重现在浔阳城的大街小巷。

【编后记】

九江市内卖萝卜粑的早餐店已不多了,这一最传统的本地小吃或终将消亡。濂溪区做萝卜粑的多些,却都被城里的老九江们斥为不正宗——因为加了糯米粉,而且没有配香油。编者却以为,或许是食材的变化才使得一些传统小吃、菜肴失去了其特有的风味,而逐步被人们所冷淡。比如萝卜粑,还能用本地的稻米制作吗?谁还会采用本地的小甜萝卜?石碓碾出来的米粉和机器磨的口感是否相同?

日前钱政老师告诉我,四码头有家店,做得很正宗,他指导过。我上回去那边没找到,下回再去寻寻看。

0 阅读:2
冯晓晖

冯晓晖

旅行、摄影、码字,多个职业,多种角色,多一种维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