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南海西花厅,来了一位对于周总理来说十分重要的特殊客人。
“周总理,您好。”
一位身着军装、稚气未脱的圆脸姑娘,随着工作人员走了进来,看到从房间里迎出来的周总理,连忙快步上前,向总理行了个军礼。
邓在军
“你就是小邓吧?”
周总理上下打量了一下,笑着问道。
“报告总理,我是。”
小姑娘赶忙立正,像在军队面对首长视察时一样,又一次庄重地行了个军礼。
“说一句话,行个军礼,那你得行多少礼啊。”
周总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接着一边示意她进屋,一边道:“以后不要再叫我总理了,跟着尔均叫我伯父就好。”
原来,这位受到周总理与邓疑超专门邀请的姑娘,叫邓在军,她与周总理的堂侄周尔均是是恋人关系。
本在西南军区文工团工作的邓在军,刚刚被调到位于北京的海军文工团工作,周总理得知后,便专门安排卫士长成元功,把刚下火车的邓在军接到了中南海,想与邓疑超一起亲眼见见这位未来的侄媳妇。
周总理堂侄周尔均的早年生活“父亲,七哥来了。”
自1926年秋,位于上海的周家,便经常出现一位神秘的客人。
负责迎接客人的名叫周恩霔,而这位客人,则是年仅28岁的周总理。
此时的周总理,正在上海发动针对军阀势力的工人武装起义。
周总理同一曾祖的堂兄弟共有14人,他排行第7,而最小的堂弟,就是周恩霔。
周恩霔的父亲,是清光绪年间甲午科的举人,曾任职过保定知府,是周总理的二伯父。
周总理与周恩霔家庭不仅是至亲的关系,自从他成年之后,更上有着极为亲密的来往,无论是周总理在南开大学求学期间,还是去欧洲留学,周恩霔的父亲都伸出了援手,为周总理提供费用支持。
对于周恩霔来说,被他称为七哥的周总理,是他非常敬仰的同辈之人。
他也知道七哥一直从事冒着生命危险的革命事业。
周恩霔,可以说是在周总理关注下长大的,所以,对于周恩霔的两个孩子,周尔鎏与周尔均,更有着深厚的亲情。
1935 年周恩霔(左)与梅兰芳在上海合影
“关于小时候的记忆很模糊,但总会记得七伯父,只要一过来,就会给我们兄弟俩带上一些好吃的东西。”
这是1932年出生的周尔均幼年时有关周总理的回忆。
随着年龄的增加,周尔均对于七伯父的记忆,也越来越清晰起来。
在周尔均出生之后,周总理因工作的关系,经常来到上海,甚至会常住在周家,所以周尔均有很多的机会见到这位为了革命事业而奔波操劳的伯父。
周家,对于周总理来说,无论是大革命失败后的地下工作期间,还是与国民党联合抗战期间,每当他来到上海,总会过来看望两个侄子。
1946年,周恩霔被总理介绍到苏皖解放军工作,留在上海了周尔鎏与周尔均,本来总理准备带着他们去延安学习读书。
但考虑到此时国民党已着手发起内战,前往延安的行程具有极大的风险,而上海解放只是早晚的事,但将二人留在了上海。
为了保护两个侄子的安全,保障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周总理不仅为二人安排了学习与生活的费用,还利用上海地下组织的关系,让他们帮助照顾周尔鎏与周尔均两人。
随后不久,大侄子周尔鎏考入了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
而小侄子周尔均,则于1949年初,随着上海的解放,周尔均准备放弃学业,想加入解放军队伍。
“伯父,我想辍学从军。”
周尔均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周总理,希望得到他的许可。
“你既然做了这个决定,我表示支持,目前的革命队伍也需要人,而且军队也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好学校。”
周总理的回复,打消了周尔均的顾虑。
于是,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了一名革命战士,并随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在部队中从事宣传工作。
邓在军和周尔均
也正是这个工作身份,让他与同一部队的文工团的邓在军相识并相爱。
周尔均与邓在军的恋爱与秘密周尔均随军进入大西南,并在西南军区设立之后,由于经常组织文宣工作,经常需要与部队文工团进行工作协同与配合。
1950年,一位来自重庆的12岁的小姑娘进入了文工团,成了最小的一名队员。
因为长相甜美可爱,又活泼伶俐,非常讨人喜欢。
这个小姑娘,名叫邓在军。
邓在军
在宣传部门工作的周尔均,便成了邓在军非常喜欢的一位大哥哥。
此时的周尔均,刚满18岁,还带着满脸的稚气。
因为两人年龄相差不大,刚离开家并融入到军队的邓在军,无论遇到了什么问题或烦心事,总会找到“尔均哥哥”倾诉。
周尔均也以大哥哥的身份,对邓在军关怀备至,成了小姑娘在军队中的依靠。
在这样的相处下,随着年龄的增长,邓在军出落得越来越美丽大方,从一个小女孩,很快成长为一个大姑娘。
虽然很小就加入了军队文工团,却在周尔均的帮助上,并没有荒废文化知识的学习,成为了文工团中学艺双优的典范。
在邓在军情窦初开的年龄,她对周尔均这位大哥哥的感情,开始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她喜欢上了周尔均。
但周尔均却一直把她当成一个小妹妹来对待,无论邓在军如何暗示,周尔均却一直没有任何表示。
直到有一段时间,周尔均发现这个一向粘着他的小妹妹,突然与他生分起来。
“最近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
周尔均主动找到她,微笑着问道。
“是。”
邓在军不免有些生气,但并不否认。
“为啥?”
“因为你。”
邓对军的回答,让周尔均一愣,他不知道自己哪儿得罪了这位小姑娘。
“如果是我哪儿做错了,你可以指出来,我一定改。”
周尔均没想到她这情绪低落的原因,就是与自己怄气。
“因为你不喜欢我。”
邓在军微皱着眉头,嗔道。
“我怎么会不喜欢你呢,你这丫头这么可爱,谁会不喜欢。”
周尔均一头雾水,他搞不清楚邓在军话里的意思。
“我说的不是这种喜欢,而是那种喜欢。”
邓在军对这位有些木讷的大哥哥的反应,更加生气。
再懵懂的周尔均,也听出了她话中的意思。
“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再说。”
周尔均笑了,用手指敲了敲邓在军的小脑袋。
“多大才行?”
“满十八岁。”
听闻此言,邓在军心中的雾霾顿时散开,整个人又恢复了平时开心的样子:“一言为定,不许反悔。”
就这样,二人相当于做了约定,周尔均心中自然也完全接受了小姑娘的表白。
1955年的时候,邓在军因为在西南军区文工团表现突出,成为团里最优秀的队员,在军队的文团汇报表演上,更是崭露头角,很快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邓在军
而位于北京的海军总政文工团,此时正准备扩展文工团,需要招纳更多优秀的艺术表演人员,目光自然而然就落到了邓在军的身上。
海军总政文工团,便与西南军区协商,希望把邓在军调到他们这儿。
双方落实好之后,一纸调令便被送到了邓在军手里。
接到调令的邓在军,第一反应,便是找到周尔均。
首先,她不想离开西南军区,因为这儿有她所爱之人,但调令已经下达,她无法拒绝,内心满是不情愿与委屈,便想到向周尔均倾诉。
其次,她希望在去北京之前,与周尔均确定关系,因为按照当时的虚龄的算法,此时她已经年满18岁,达到二人约定确定恋受关系的年龄。
老年时的周尔均、邓在军夫妇
得知这一消息后,周尔均的第一动作,当然是对邓在军进行安慰,让她不要耍小孩子脾气,作为军人,理当服从命令,哪儿有需要,就去哪儿。
同时,也为了邓在军能够放心地离开,他笑着接受了当初的约定:“从今天开始,就算我们正式恋爱了,无论你去哪儿,我的心都会陪伴着你、跟你在一起。”
本来眼泪汪汪的邓在军,竟破涕为笑:“说话可要算数。”
“既然我们确定了恋爱关系,有些事我就不能再瞒你,周总理是我的伯父,并且前些日子,伯父问及我有没有交女朋友时,我已经把我们俩的事都跟他说了。”
邓在军听到这个消息,极为震惊,她一直以为周尔均跟许多战士一样,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却没想到,他竟然是周总理的侄子。
周总理夫妇和周尔均夫妇
“我之所以没跟别人提起伯父的事情,是不想依靠伯父享受特殊的待遇,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长与发展,这件事目前只与你说,还希望你能替我保密。”
周尔均看着不断点头的邓在军,接着说道:“其实伯父与伯母一直都想见见你,这次你去北京,正是一个好机会,我会联系伯父,如果他方便的话,让你跟他与伯母一起见个面。”
周总理对堂侄恋受婚姻的关怀周总理从侄子周尔均那儿,早就知道他有了个心仪的对象,是西南军区文工团的一名队员,叫邓在军。
及至得知邓在军因为调任海军总政文工团,近日即将前来北京时,便联系周尔均,核实了邓在军所乘坐列车的班次与到站时间,安排卫士长成元功,直接将刚下车的邓在军接到了中南海西花厅。
周总理与邓疑超,不仅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热情地接待了邓在军,而且还拉着邓在军聊了许久,很快便与这个初始腼腆,本性却极为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熟络起来。
“你既然来到了北京工作,在这儿也没什么亲人,我跟你伯母便是你最亲的人了,平时没时的时候,就过来陪我们聊聊天,一起吃吃饭。”
面对周总理的邀请,邓在军掩饰不住地开心:“真的,我真的可以随时过来看望伯父伯母。”
周总理微笑着点头:“那是当然,伯父给你这个特权。”
邓在军在海军文工团待的时间并不长,但这段时间里,她总是隔三差五地去看望周总理与邓疑超,让她在北京的这段时间里,不但没有感受到任何的孤独,反而享受着暖人的亲情与关爱。
有一次周总理曾打趣道:“你看,我跟你伯母,一个姓周、一个姓邓;你跟尔均,也是一个姓周,一个姓邓。这说明,不仅说明你们俩的缘份是上天注定,也说明你与我们非常有缘。”
除了生活上的关怀呵护之外,周总理每次见到邓在军的时候,还总是会问及她工作的情况,鼓励她努力上进,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表演能力,做一个优秀的文工团员。
没多久,邓在军又被调任到上海的东海舰队文工团,因为距离的原因,她便很少再见到周总理与邓疑超,但平时的书信往来却非常频繁。
“你们也到了成家的年纪了,我们也跟尔均说了,让尔均到上海,你们把婚事给办了。”
1958年,周尔均从重庆乘坐轮船,经过了几个日夜的漫长行程,来到了上海,把邓在军在东海舰队文工团的宿舍当作新房,办了一个非常简朴而低调的婚礼。
作为伯父伯母的周总理与邓疑超,虽远在北京,因为工作与身份关系,无法参加婚礼,给二人送来了结婚的祝福与礼物。
同时,周总理对二人给予了殷切的叮咛,希望他们二人一定要对爱情与婚姻忠贞不二,在以后的婚姻生活中,要互爱互帮、同甘共苦,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向伯父伯母倾诉。
其实,对于周尔均与邓在军两人来说,周总理与邓疑超两人的爱情与婚姻,就是摆在他们跟前的活生生的样板,是他们终身学习的榜样。
正是因为有了周总理的关心,两人的婚姻一直充满着幸福,真正做到了不离不弃,白头偕老。
而在这位伯父的鼓励下,两人的工作事业,也取得了领人瞩目的发展与成就。
周尔均,完全在自己的努力下,从一个普通的部队宣传工作人员,一路晋升到国防大学政治部主任,并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位将军。
而邓在军,从军队退役后,不仅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电视台,成为中央电视台四大导演之一,负责过多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工作,成为文化艺术战线的长青树与领军人物。
结语周总理为了革命及新中国建设事业,奋斗一生,他与邓颖超夫妻二人一生无儿无女,周尔均作为他最疼爱的侄子,周总理不仅没有用自己的身份与权力,为侄子获取任何的特权与利益,反而让侄子掩藏与自己的亲属关系。
但对于周尔均与邓在军两个小辈的生活、工作、恋爱、婚姻方面,他又极尽呵护与关心,不仅给了他们亲情的温暖,而且也给予了精神上的鼓励,推动他们成长与进步。
周总理既大公无私,又极有人情味,他有原则,也有感情。他对侄子周尔均与侄媳邓在军所展露出来的,便是平凡人家的亲情。
正是这种闪光的人性与情感,让周总理的伟大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更加有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