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上大学,16岁读博,逼父母北京买房:“全国第一牛娃”,如今活成了这样……

阿峰聊娱乐 2023-07-21 23:41:01

你还记得自己10岁的时候在干什么吗?

估计大多数孩子正准备上小学四年级,高考对他们来说,还很遥远。

但有这么一个孩子,不到10岁就参加了高考,并以505分的成绩考取大学,成为“全中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不仅如此,他在学业上接连创造了许多纪录,至今无人能打破:

13岁,考入北京工业大学,成为年龄最小的硕士生;

16岁,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为年龄最小的在读博士生。

这个孩子,就是张炘炀。

不过,和学业上的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并不成熟的心智和情商。

2011年,研究生毕业前夕,他逼迫父母买房,更以自己的学业为要挟,说出了“不买房就不答辩”的惊人之语。

此话一出,立刻引发了全网讨论,当时网上的评价是:“智商的巨人,情商的侏儒。”

时过境迁,北京的房价已经翻了几番,现在又有人觉得,这是天才的目光长远,懂得投资。

张炘炀这个神童究竟是怎么养成的?

逼父母买房,到底是“天才的远见”,还是“高分低能的自私”?

16年过去了,他后来发展得怎么样了?

张炘炀式神童背后的成长故事,值得我们每个父母警醒和借鉴。

神童是如何养成的?

1995年,张炘炀出生在辽宁盘锦市,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小学老师,家里的学习氛围很浓。

到36岁,父亲张会祥才迎来生命中的第一个孩子,对他的教养不仅宠溺,而且充满了期待。

也因此,他在儿子的教育上花费了很大的功夫:

儿子二三岁的时候,父亲拿木棍在地上教他写字,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十几年的时间里,只要孩子在,夫妻俩都没看过电视,连无声电视都不行;

为了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家里甚至都不招待客人……

父母重视教育,小炘炀又天资聪颖,他很快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

两岁半的时候,他用3个月的时间就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

上小学后,连续跳级,仅2年的时间,张炘炀就学完了小学6年的课程;

读完两年初中,他在家自学半年后,又直接跳到高三。

2005年,不满10岁张炘炀和一群比自己大七八岁的人一同奔赴高考考场。

那时候,他个头才1.43米,脸上满是童真和稚气。

从考场出来那一刻,万众瞩目,闪光灯和摄像机对着他不停地拍摄。

父亲更是一把举起他,骄傲和喜悦都写在脸上。

在中国,从来不缺有关“神童”的传说。

但像张炘炀这样,10岁高考,13岁读研,16岁读博,一路高歌猛进,开挂式成长的孩子,真的屈指可数。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孩子未来不可限量。

只是很多故事,我们想到了开头,却没能猜到结局。

“不买房就不答辩”

是教育种下的因果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

“有人是少年天才,长大却谱就一曲伤仲永;有人看似平庸,最终也能顺遂一生。”

天才陨落,从不是突然起来的悲剧,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

张炘炀后来的“特立独行”,到最终沦为平庸,从父母的教养方式来看,其实早有预兆。

1. 过度控制,养成了天才巨婴。

2011年,张炘炀考上博士后,央视对他做过一期专访。

在那不久前,他向父母提出了“不买房就不答辩”的要求。

要知道,那时北京的房价,每平方米已经几万元起,对于都是普通职工又常年租房陪读的父母来说,根本没有能力负担。

最后夫妻俩只能租了个房子,骗儿子是买来的,他才顺利毕业,并考上博士。

当主持人问他,为什么向父母提出这个要求时,张炘炀回答:

“因为父母把自己的梦想加在了我的身上,所以他们也应该为此努力。”

原来,父亲张会祥早年因为家境贫寒,只能放弃了中国人民大学的MBA,对此一直非常遗憾。

于是父亲就把自己出人头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也因此张炘炀从出生以来,就被控制管教到了近乎严苛的地步。

张爸在自己的书《神奇的学习》里,曾记录过一件小事,让我印象很深:

张炘炀很小的时候,曾经迷上读《西游记》,父亲怕影响他学习,就把书偷偷藏了起来。

这种教养方式,不打不骂,却像一颗柔软的藤蔓,把张炘炀的生活控制得密不透风,也模糊了亲子间的界限感。

父母的过度控制和过高期望,到头来反噬了自己。

2. 只重视学识,忽视了心智发育。

和极高的智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炘炀令人担忧的人际交往和生活能力。

除了“不买房就不答辩”,张炘炀还公开发表过“白领对北京毫无建设却占着资源”的言论,引起了巨大争议。

在学校,张炘炀和同学的相处还算融洽。但因为他总是把“我想要成为王者,要不然就没有地位可言”挂在嘴边,被大家善意哄笑。

张炘炀的种种不成熟言论,和他的成长环境其实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张炘炀一直是父母陪读,过度重视学识,却忽视了孩子的心智成长。

另一方面,张炘炀身边的同学,已经开始步入社会,他也受到影响,开始早早考虑金钱、工作、房子甚至是择偶等问题。

有了超出年龄的焦虑,却又没有足够的阅历和认知,支撑他面对生活的磨难和诱惑。

3. 发展过快,心理压力巨大。

读博后,因为没有成果,张炘炀几次更换研究课题,学业也进入了停摆状态。

老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学问,更是要慢慢磨,苦苦熬,耐得住寂寞。

但在媒体的关注之下,急于求成的张炘炀,已经无法沉淀下来研究学术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从考入大学那一刻,张炘炀就生活在媒体的鲜花和掌声之下。

这份光环,给了他喜悦和荣誉,更给了他倍增的压力。

导师周教授曾对记者表示:

张炘炀的优势仅仅在年龄上,与其他博士生相比,他并无优势可言。

社会上的媒体言论会束缚他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会让他迷失方向。

8年博士路,终归平庸

2011年的央视采访,应该是张炘炀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也曾有记者好奇,去询问过他就读博士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炘炀现在怎么样了?

校方的回答是:2019 年,张炘炀从学校结业。

算下来,张炘炀的博士学位,一读就是8年,而且是毕业还是结业,也未可知。

有人曾到知网上查询论文,也只查到了当年张炘炀的硕士论文。

也就是说读了8年,张炘炀最终很可能没有完成博士学业。

从“天之骄子”到“泯然于众人”,张炘炀的故事让人唏嘘,同时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思考:

第一:真正的父母之爱,应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哪个父母都有。

但过度控制孩子的人生,最终的结果,只会毁掉孩子,造成两代人的痛苦。

从小的控制,让张炘炀和他的父母彼此寄生。

等到想要独立时,却发现只要一方放手,另一方的人生就会濒临崩溃。

张炘炀13岁读研一的时候,也曾拒绝父母的陪读,独自生活。

但从全面管制,到骤然放手,使得张炘炀沉迷在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甚至一度连连挂科,交不上论文。

真正的爱,应该是一场恰到好处的退出,是自然而然的分离。

第二:学识和心智,应该全面发展。

俞敏洪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的生命里只有学习、考试,哪怕考到北大、清华都没有用。

美国一位学者曾做过一项统计:

从学习氛围浓厚的幼儿园出来的孩子,成年以后一半会面临情绪障碍,而那些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只有6%面临同样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出一个独立的人来,而不是学习的机器。

过分重视成绩、学业,忽略孩子的心理发育和性格培养,只会得不偿失。

毕竟,知识可以从头再学,一个人的身心却无法重新塑造。

第三: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在张炘炀的采访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

当火箭升空加速时,会出现超重,航天器里的人会有严重的压迫感,这是速度带来的后果。

每个孩子的成长,自有他的规律。

2岁时有2岁的天真,5岁时有5岁的可爱,8岁时有8岁的淘气。

就像教育家、哲学家卢梭说的: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破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小时候做够了孩子,长大才能心智成熟。

过早冲刺,孩子看似赢在了起跑线,却失去了后劲,无法跑完人生这场马拉松。

如果张炘炀的父母能够意识到这几点,张炘炀式的神童悲剧,或许就不会上演。

来源:小树妈妈(ID:tree2050),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0 阅读:0

阿峰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