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雇主儿女,把保姆当亲妈,回报44年的照顾之恩

唢呐声升 2025-01-13 15:45:38

在成都的一处宁静小区里,每天都能看到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女主人刘健鸣温柔地推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年迈老太太,在小区的小径上缓缓前行。她时不时地俯下身,轻声询问老太太是否累了,要不要喝点水,还细心地为老太太擦拭额头上的汗水。这位被刘健鸣悉心照料的老太太叫高玉清,她是刘家曾经的保姆,而刘健鸣的亲生母亲许曼云,却住在小区对面的养老院里。这看似有些奇怪的场景背后,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高玉清于1919年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盛行的旧社会,她没有机会接受正统教育,甚至一天学都没上过。农民在当时处于社会底层,几乎没有自己的土地,高玉清一家整年为地主和乡绅辛勤劳作,却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生活过得十分拮据,常常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到了出嫁的年龄,高玉清的父母为了两个南瓜和一点口粮,就把她嫁给了隔壁村老李头的儿子。高玉清的婆婆是个不好相处的人,尽管自己也是农民,却把地主对待下人的那一套学了个十足,在她眼里,儿媳妇只是用来劳作和繁衍后代的工具,听话、能干才是本分。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高玉清,觉得嫁入夫家后,丈夫就是她的全部,婆婆更是她的天,于是她在老李家尽心尽责地打理家务,对婆婆言听计从。即便如此,婆婆还是以高玉清长时间没有生育为由,对她十分冷淡。好在高玉清的丈夫明事理,一直心疼妻子的辛苦,在他的调解下,婆婆的态度才有所改善。

后来,高玉清相继为老李家生下了两个健康的儿子,婆婆的态度稍有转变,但依然冷漠。有了孩子后,丈夫对高玉清更加疼爱,一家人度过了几年幸福的时光。然而,命运却对高玉清格外残酷。当时全国人民都在期盼着解放的到来,高玉清的丈夫每次回家都会兴奋地告诉她:“就快要解放了,玉清,我们的苦日子终于要结束了!”可高玉清还没等到那一天,丈夫就离世了。痛不欲生的她在灵堂守了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一度想要随丈夫而去。但看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她意识到自己不能就这样放弃,于是在灵堂前发誓,此生绝不改嫁,一定要把儿子抚养成人。

然而,厄运并没有就此放过高玉清。丈夫去世后没过几年,两个儿子也先后夭折。失去孩子的高玉清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婆婆将她赶出家门,还四处散布她“克夫克子”的谣言。无家可归的高玉清只好回到娘家,可娘家人觉得她丢了面子,对她也十分冷淡。尽管她还年轻,有再嫁的机会,但“克夫克子”的名声让周围的人都不敢迎娶她,而她自己也早已发誓不再改嫁,于是她带着几件衣物,踏上了流浪之路。

高玉清一路漂泊,来到了四川新津县。为了维持生计,她在一家餐馆找了份洗碗的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到顾客说起保姆工作工资不错,心中顿时有了想法。她向别人打听了保姆的职责,发现这些工作自己早就驾轻就熟,尤其是料理家务和做饭,更是她的强项。于是,高玉清毫不犹豫地辞去了洗碗的工作,开始做保姆。

很快,高玉清就找到了一份保姆的工作,雇主是一对新手父母,他们刚迎来了宝宝,需要有人照顾孩子和打理家务。高玉清凭借自己的勤劳和细心,得到了雇主的认可。这份工作的工资比在餐馆洗碗高了不少,虽然偶尔也会听到一些不好的声音,但高玉清并不在意,她勤勤恳恳地工作,日子过得也算安稳。

1954年,主家的一位客人许曼云到访,她刚怀上孕,正为找保姆发愁。看到高玉清干活利落,便向主家提出想把高玉清推荐给自己。主家正好孩子大了,不需要保姆了,就答应了许曼云。就这样,高玉清来到了许曼云家。

许曼云的丈夫刘致台刚被任命为四川新津县的县长,夫妻二人感情很好。刘致台家庭背景优越,在部队待久了,生活自理能力有些欠缺;许曼云则是富家千金,从小没做过什么家务。如今许曼云又怀上了第二个孩子,正需要有人帮忙,高玉清的到来,就像一场及时雨。

高玉清一开始面对县长和县长夫人这样的官宦家庭,心里十分紧张,言行举止都格外小心,称呼刘致台为“老爷”,称呼许曼云为“太太”。吃饭时,她也习惯性地躲在厨房,自己随便吃一点。许曼云对这种旧习惯很反感,她对高玉清说:“我们都是平等的,都是同志。在家里没必要搞这种形式,你比我大十几岁,我叫你高姐,你也可以叫我曼云,吃饭时大家一起在桌子上吃。”刘致台也在一旁附和。高玉清听了这些话,心里感到无比温暖,眼中涌出了感动的泪水。

此后,高玉清更加用心地照顾夫妻俩的生活起居。不久后,许曼云临盆,由于是第一次生孩子,她疼痛难忍,孩子却迟迟生不下来。高玉清一直守在她身边,轻声安慰,任由许曼云紧紧地握着她的手,手都被握青了也不吭声。孩子出生后,却无法吸取母乳,高玉清心急如焚。听说五十里外有位中医的下奶方子效果很好,她立刻出发去求药。回来后,她顾不上休息,就忙着给许曼云熬药。看着高玉清脚上磨出的水泡,许曼云感动得痛哭流涕,她说:“你就是我姐,是我亲姐姐,从今往后,我们便是姐妹了。”

在高玉清的悉心照料下,许曼云的身体逐渐恢复。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许曼云又陆续生下了五个孩子,六个孩子都由高玉清一手带大。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革命波及了刘致台和许曼云,两人被分别带走审查,家庭失去了收入,高玉清的工资也停发了。但她毫不计较,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补贴家用,后来还变卖了祖传的手镯,只为不让孩子们挨饿。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高玉清带着孩子们上山挖野菜。有一次,老三因为饥饿想偷东西,高玉清严厉地教训了他,告诉他无论如何都不能做偷盗的事情。老三不服气,还打电话向许曼云告状。许曼云在电话中严厉地说:“我不在的日子里,高娘就是你们的妈妈,听她的话就是听我的!”从那以后,孩子们都把高玉清当成了第二个母亲,亲切地称呼她为“高娘”。

十年后,刘致台和许曼云终于回到了家中,看到孩子们和操劳的高玉清,心中感慨万千。不久后,刘致台因工作调动前往重庆,他带着高玉清一起去了新的生活地。此时,孩子们也渐渐长大,有的开始工作,有的还在上学,家里变得冷清了许多。高玉清也终于停下了忙碌的脚步。

1998年,刘致台因病去世,76岁的高玉清迎来了退休生活,她和许曼云相依为命。每到周五,高玉清都会打电话叫孩子们回家团聚。随着年龄的增长,高玉清的身体越来越差,还出现过两次中风。对于养老的问题,许曼云和孩子们都希望高玉清留在家中,而许曼云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选择入住养老院。一开始,高玉清很抗拒这个决定,但在许曼云的劝说下,她最终还是同意了。

于是,高玉清和刘家女儿刘健鸣一起生活,许曼云则住在小区对面的养老院。经过多年的相处,刘健鸣对高玉清的照顾无微不至,就像当年高玉清照顾她一样,两人常常被误认为是母女。2015年,高玉清迎来了96岁生日,刘家的儿孙们无论多忙,都赶回来为她庆祝。高玉清坐在家门口,一直等到最后一个孩子回来才肯进屋。听到一声声“高娘,生日快乐!”的祝福,高玉清感慨万分。她的前半生充满了苦难,失去了自己的家庭,但后半生遇到了许曼云一家,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可贵,她觉得此生已经圆满。

0 阅读:3

评论列表

唢呐声升

唢呐声升

2025-01-13 15:51

保姆真的是有福之人啊![点赞]雇主也是知恩图!这样的两家人,凑到一起,怎么能不孕育高尚风范呢?[点赞][笑着哭][鼓掌]

唢呐声升

唢呐声升

知晓世态炎凉,疏解心中郁闷。